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政务频道

——2014年度湖北省扶贫开发发展报告

发布时间:2015-03-02 11:33:52来源:SRC-13
    

    湖北日报讯 湖北省扶贫开发暨促进革命老区发展委员会办公室

    湖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2014年,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进一步高度重视扶贫开发的一年,是实施“两轮驱动”,启动精准扶贫的一年,也是湖北省扶贫开发工作深化机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效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全省各级干部、广大群众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系列指示精神转化成全省实实在在的行动,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着力点,坚持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勇于破除机制体制障碍,着力推进精准扶贫与片区攻坚深度融合,激发内生动力,催生减贫潜力。2014年,全省共解决69.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问题,扶贫开发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精准扶贫工作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肯定。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642.9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99.7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42.95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730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8138元

    顶层设计:

    推进精准扶贫与片区攻坚深度耦合

     面对发展不够的实际,面对近600万贫困的父老乡亲,面对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省委、省政府深谋远虑,果断决策,将扶贫开发作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一招,纳入全省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实现精准扶贫与片区攻坚深度耦合、共同发力。

     设计扶贫改革线路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以下简称中办25号文件)出台后,省委、省政府多位领导分别批示,要求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迅速研究制订实施意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2014年4月8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全省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鄂发〔2014〕12号,以下简称省委12号文件),对创新机制、实施精准扶贫、推进片区攻坚提出“61044”湖北方略,统筹推进扶贫开发重点领域的六大改革,扎实解决制约片区发展的十大突出问题,着力完善专项扶贫项目管理的四项机制,切实加强扶贫开发四大组织保障措施。“61044”方略的核心在于推进精准扶贫、科学扶贫,破解体制机制障碍,解决制约片区发展的突出问题,增强扶贫开发的统筹性、针对性、实效性。省委12号文件的出台,意味着以建立精准扶贫机制为重点的扶贫改革拉开了序幕,精准扶贫与片区攻坚同步推进。

     宣传培训引领改革浪潮。要动员全社会重视、广泛参与扶贫开发,舆论和培训必须先行。2014年初,省委宣传部、省扶贫开发暨促进革命老区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就联合下发通知,动员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省扶贫开发暨促进革命老区发展委员会成员单位深入学习、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号召省内各主流媒体聚焦扶贫改革、助力精准扶贫。一年来,全省80多个市、州、县通过党委中心组、政府常务会或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等形式开展集中学习。各地党校和扶贫办举办30余期专题培训班,全方位培训基层党政干部和扶贫业务骨干。省政府新闻办、省扶贫办4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和通气会,及时公布扶贫改革举措和进展情况。省扶贫办会同有关方面,打造荆楚扶贫网、湖北微扶贫、扶贫网APP等新型平台,与传统媒体合力造势,形成强大舆论攻势。省内外媒体竞相发力,积极宣传湖北扶贫开发的新进展、新典型、新经验,其中中央媒体和省内媒体年度上稿分别达到180余篇和300余篇。理论宣传取得新突破,借助外部力量,搭建4个片区理论研究平台,致力于片区攻坚和精准扶贫研究和理论宣传。

     全力打造落实链条。为推进扶贫大政方针和精准扶贫方略的落实,省扶贫开发暨促进革命老区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制订工作方案、下发通知,提出学习贯彻的时间节点要求。省委督查室、省政府政务督查室首度联合开展扶贫专项督查,敦促各地各部门全面推进改革。省直单位落实责任分工,制定细化方案,明确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17个市州分别结合实际,制定了具体实施意见或方案。一年内,省里密集出台《湖北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完善整村推进等六个专项扶贫项目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全省扶贫项目监管的指导意见》、《干部驻村帮扶贫困村和贫困户工作的指导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使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到人,使扶贫政策向扶贫对象瞄准,使帮扶力量向贫困村倾斜,使扶贫资金投向精准。各项改革配套政策的出台,促进改革向纵深发展,使顶层设计与政策落地、项目布局、资金安排、精确直扶环环相扣、深度衔接,形成了具有湖北特色的精准扶贫政策体系。

     片区攻坚:筑实精准扶贫底盘

     没有片区为脱贫奔小康创造大条件、大环境,精准扶贫将无法持续,贫困人口就难以稳定脱贫致富。2014年,我省大力实施“十项重点工作”,着力推进片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培育、生态保护、民生改善,打牢了精准扶贫底盘。

     区域经济发展竞进提质。我省继续采取省领导联系片区、省直单位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方式,稳步推进片区攻坚,着力破解规划项目落地难、工作协调难、资源整合难等“三难”问题,工作取得新成效。2014年,4个片区完成规划重大项目1365个,正在实施项目 2217个。地区生产总值2985.8亿元,同比增长11.8%;贫困人口同比下降11.7%;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51元,同比增长11.6%。

     整合投入再创新高。2014年,省直有关部门投入四大片区资金1641亿元。省直“十大重点工作”牵头单位尽心履职、倾心支持。省交通运输厅等部门共完成交通建设投资311.1亿元;省水利厅安排四大片区中央水利建设投资计划54.29亿元;省能源局、省电力公司等部门开展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多措并举满足片区生产生活用电需求;省住建厅等部门为29个重点县安排村镇建设项目资金3.6亿元、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2.88亿元;省农业厅安排资金12多亿元、省林业厅落实资金21.71亿元,支持片区产业发展;省旅游局会同省扶贫办积极建立健全旅游扶贫机制,联合上报旅游扶贫试验区方案,组织申报243个村参与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试点工作;省教育厅等部门出台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制定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规划,并从2014年起,每年安排资金14亿元,全面改善片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省卫计委等部门安排专项转移支付资金54.22亿元,使片区总体参合率超95%,农村贫困居民参合率达100%;省文化厅安排县级“两馆”建设项目11个,给予经费2200万元,下拨“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经费2600多万元,给予重点县农村文化建设资金3500多万元;省经信委等部门安排四大片区项目资金9435万元,支持片区信息化建设;省移民局在贫困地区实施移民帮扶解困、安稳致富脱贫、避险解困等三大重点工程,投入资金11亿元。

     试点示范勇立潮头。扎实推进7个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工作,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步伐。2014年,7个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2.9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9.7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95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30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38元,各类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坚持示范引领,稳步推进恩施市龙凤综合扶贫改革试点、柴湖振兴发展、彩票公益基金等各类试点。各地大胆解放思想,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利用、责任考核、资源整合、农村融资体系建设、生态补偿、科技人才支撑等机制,为片区攻坚探索新路。

    “一号工程”:夯实精准扶贫基础

     开展新一轮建档立卡,旨在为消除贫困人口提供准确靶向,是2014年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一号工程”,也是各地“一把手工程”。从2014年4月正式启动,至当年10月25日,我省建档立卡工作顺利完成,标志着精准扶贫迈出了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一把手”上阵推进“一号工程”。省、市、县三级政府均成立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三级扶贫办均成立由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专班。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亲自率队到我省督办“一号工程”。省扶贫办组成多个督查组,分别由5位办负责人带队,采取明察、暗访以及与市、州党政主要负责人电话、短信沟通的方式,督促工作落实。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亲自安排部署工作,恩施州长杨天然亲自将省扶贫办督办短信转发至所辖县(市)委书记,各地党政一把手亲自督促落实“一号工程”。

     以攻坚的态势做实“一号工程”。建档立卡如同一项人口普查,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涉及面广,需有特别之为、攻坚之态。为确保数据准确、科学,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全省上下联动,按照科学制定方案、合理分解规模、细化工作流程、精准识别对象、落实帮扶责任、准确采集信息、及时录入系统等程序,统筹推进,实行全省同部署、同安排、同推进、同完成。2014年4月起,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共39244名干部发扬“5+2”、“白+黑”连续作战的精神,历时205个日夜,精准识别4821个贫困村、590万贫困人口。其中,完整录入建档立卡管理信息系统的有191.5万贫困户、580.7万贫困人口,分别为扶贫户113.1万户、366.8万人,低保户37.3万户、98.1万人,五保户6.8万户、8.5万人,扶贫低保户34.3万户、107.3万人。

     全力保障助推“一号工程”。庞大的工程,花费精力多、工作成本高。为提高质效,省里先后召开3次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全省还举办各类建档立卡业务培训班302期,培训6012人次,规范建档立卡程序和信息采集、系统录入的具体要求。为解除基层后顾之忧,省委、省政府明确自2014年起,每年安排5000万元资金,对全省4821个贫困村按每村1万元以上的标准进行补助。省政府还安排专项工作经费1000万元,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方式,按各县市建档立卡工作成效给予奖励。

     驻村帮扶:打通精准扶贫管道

     驻村帮扶是确保各类扶贫资源直接传递到贫困村、贫困户的重要管道,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关键环节。我省立足原有工作基础,整合帮扶力量,着力打通精准扶贫管道。

     群策群力组织帮扶。省委组织部、省委财经办、省直机关工委、省扶贫办印发《干部驻村帮扶贫困村和贫困户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考核办法》,对驻村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省直单位和各地按照真选实派、真蹲实驻、真帮实干、真脱实富的要求,将驻村帮扶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相结合,构建了省、市、县、乡四级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体系。一年来,全省共派出工作队12666个、干部24891人,帮扶1647个乡(镇)、11365个村,实现了干部驻村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

     饱含深情倾力帮扶。各级各部门饱含对贫困村、贫困户的深厚感情,真情实意、真金白银地开展帮扶。据统计,全年直接投入帮扶资金230644万元(其中资金205916万元,物资折款24728万元),帮助引进各类资金352675万元,引进项目6926个,举办培训班10408期,共培训918282人次,为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襄阳市政协副秘书长杨才举带队帮扶保康县过渡湾镇白峪沟村,驻村工作队成员换了五茬,但他一呆就是5年。白峪沟村山高、路险、天寒、地薄,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是群众常年反映却一直未能根本解决的瓶颈问题。杨才举不厌其烦地到有关部门化缘,向社会各界筹措资金数百万元,以“钉钉子”的精神将“几难”问题逐个击破。如今的白峪沟村,经济大发展,村容村貌大改善,公共服务大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

     创新办法推进帮扶。各级积极探索精准帮扶新机制。十堰市实施“四双”(双包、双建、双带、双促)工程,组织1236个工作队、3.5万名党员干部帮扶1232个贫困村、7万贫困户,协调1154家企业帮扶943个贫困村,选派1003名科技特派员进村服务1952人次。“四双”工程完成项目1.8万个,落实帮扶资金9438万元。襄阳市扎实开展以“领导联乡帮、单位驻村帮、干部联户帮、区域协作帮、社会参与帮”为主要内容的“五帮”活动,组织33名市负责人、3个协作帮扶区市、291支工作队帮扶南河流域片区33个贫困乡镇、6个重点贫困乡镇、289个重点贫困村、3891名特贫户。宜昌市组织开展30个特困村脱贫攻坚行动,围绕解决突出难题,实行“一名市级负责人联系、一个市直工作队帮扶、一个县乡工作专班进驻、一批项目资金整合、一套检查验收办法”的机制,共规划项目506个,整合资金5.2亿元,启动实施项目399个,完成项目305个,投入资金2.1亿元,村平到位资金704万元。

    “10.17”:

    集结精准扶贫资源

     国家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对贫困群体的特殊关爱和深厚情怀,也为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提供了更多的扶贫资源。2014年,我省以开展扶贫日活动为契机,推动社会扶贫深入持久开展,着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大扶贫开发的格局。

     以树立全社会扶贫理念为目标开展扶贫日活动。为大力弘扬扶弱济困、乐善好施的良好社会风尚,树立全社会扶贫理念,在首个扶贫日前后,省委书记、省长在湖北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发出了社会扶贫的动员令。省委、省政府多位领导先后作出批示,提出具体要求并协调各方,合力参与。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省扶贫办等单位组织开展9大宣传活动,激发人们友善互助、守望相助的积极性,当日募集各类扶贫善款6524万元。“10.17,邀您一起来扶贫”的思想理念得到弘扬。

     以强化管理为重点推进社会扶贫走向精准。省扶贫办、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审计厅制定我省“扶贫日”活动募捐资金管理办法,这一办法,是我省第一个社会扶贫捐赠钱物管理办法。该办法的出台和执行,标志着我省社会扶贫正向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迈进,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资金直接用于扶贫对象,实施扶贫搬迁、扶贫助学、扶贫公益事业等项目。同时,在荆楚扶贫网、湖北微扶贫开设互动栏目和扶贫捐助爱心榜,力求搭建供需对接、高效运转的扶贫爱心信息平台,实现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捐赠意向与贫困户脱贫需求直接对接。

     以完善激励机制为抓手促进多元主体共同发力。全面落实企业扶贫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完善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的国土、金融、财税等支持政策。开展社会扶贫先进单位和个人表彰活动,让扶贫典型政治上有荣誉、事业上有发展、社会上受尊重。2014年,我省6个单位、8名爱心人士受到国家表彰。激励机制的健全完善,激发了各类主体参与扶贫热情。17家中直单位对口帮扶片区25个重点县,投入帮扶资金19382万元,帮助引进各类资金22942万元。驻汉部队及省军区系统帮扶大别山片区3个县,直接投入资金630万元。全省9个经济发达市对口支持武陵山片区10个民族县,共投入财政援助资金13971万元。省扶贫开发暨促进革命老区发展委员会成员单位政策加码、资金加量,有效推进了贫困地区发展。市场主体各尽所能,积极向贫困地区配置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全省2869家企业参与扶贫开发,辐射贫困村5711个,直接投资35017万元,捐助资金8018万元,捐物折款2788万元;培训贫困劳动力69071人次,建各类特色产业基地86万亩,参与贫困村社会事业投入资金3093万元。

    模式创新:

    将扶贫开发不断导向精准化、科学化

     扶贫改革,引发思想风暴,点燃创造激情,一些精准扶贫模式得以创新发展,科学扶贫正在兴起。

     村户共享发展型模式。整村推进是一种以贫困村为基本工作单元的减贫制度设计,旨在通过政府主导、科学规划、资源整合、集中投入、重点建设、整体推进,实现贫困村、贫困户双脱贫,让贫困户和全村群众一道共享发展成果。秭归县“1119”整村推进工作模式,特别是其间蕴含的村户并扶、以村带户、直扶到户、村户共享的做法,得到了国家及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新华社内参》等先后报道,其经验在全省得以总结推广。2014年,全省29个重点县启动实施3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整合资金132400万元,村平达441万元。通过实施整村推进,300个贫困村发展种植业21.3万亩,发展养殖业41.3万头,兴修维修公路2288公里,建设农田水利874处,完成农村环境整治1474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819元,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0%以内。参照整村推进做法,509个老区和插花贫困村投入资金2亿多元,实施项目2020个,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突出困难。

     小片区综合治理型模式。实施精准扶贫,重在源头治理、重在标本兼治,突出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实行分区综合治理。建始县坚持“以片区为平台,采取综合措施,实施精准扶贫”的思路,以村为点、以片为面、整体联动、共同发展的统筹理念,启动业州镇当阳片13个行政村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验区工作。从“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本素质、基层组织”等方面着力,突出解决深度贫困问题;从“金融服务、产业扶贫、企业参建、公共服务”等方面着手,探索精准扶贫新方法、新机制。试点工作启动1年,共整合各类项目27个,资金5000多万元,完成 17公里旅游公路改造升级,新发展特色产业4450亩、速生丰产林10000余亩。

     社区主导型模式。社区主导型精准扶贫模式是对传统的农村扶贫开发方式和社区发展项目管理模式的一种变革,其核心在于“社区主导、外部合作、能力提升”。英山县石头咀镇周畈村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子。该村多年前还是一个典型的深山贫困村,总人口167户、570人,8个村民小组有6个散居在海拔500至800米的25个山头上,村民年人均纯收入3500元。该村启动整村推进工作时,村民们采用最原始的“豆决”方式选择搬迁、产业、培训等项目,村里依此确立了“举家下山、产业上山、科技进山、以社兴山”的发展思路。到2014年,6个高山村民小组整体搬下山,全村实现了人平1亩经济林、户平2亩经济园,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700元,村综合实力排名由全县的279位跃升为第35位。

     资金直补型模式。资金直补到户是落实惠农政策广泛采取的一种方式,减少了中间环节,使农户能够直接感受惠农政策支持,保证了补贴资金安全有效运行。我省于2011年在全国率先全面铺开以直补到户为核心的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彻底改变以培训基地为核心的雨露计划委托培养方式,使监管更加科学、简捷、有效。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的有益探索,为全国提供了借鉴,也带来了扶贫搬迁、产业扶贫、互助金、扶贫小额信贷等专项扶贫项目管理方式的全面变革。目前,我省凡是能够直接到户的扶贫项目,资金都通过“一折通(一卡通)”直补到户。2014年,全省发放扶贫搬迁直补资金11853万元,帮助10858户、41695贫困人口“挪穷窝”;在300个贫困村开展互助资金试点,每村投入15万元,帮助30158个贫困户“拔穷根”,直接带动户平增收1260元;安排产业扶贫贴息资金10200万元,拉动贷款30多亿元;加大雨露计划培训转移力度,投入直补资金5382万元,帮助53819人“换穷业”。

     新常态孕育新机遇,新机遇催生新发展。2015年,我省的扶贫开发将继续全面深化改革,以实施精准扶贫与片区攻坚双轮驱动战略为重点,努力破解片区发展难题,培育做强精准扶贫“1+3”品牌(整村推进,雨露计划、小额信贷、扶贫搬迁),集中力量打好“十二五”收官战,科学谋划“十三五”新蓝图,为我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和在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