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政务频道

湖北省社科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专家研讨会发言摘登

发布时间:2017-08-09 10:09:18来源:湖北日报

编者按

7月26日至27日,党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为进一步深化对讲话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的认识,深化对讲话丰富内容、精神实质、基本要求的认识,近日,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召开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专家研讨会,引导我省社科工作者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现将与会专家的发言摘登如下。

深刻认识理论的先导作用

李佃来 省哲学学会秘书长、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 教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需要深刻认识理论所具有的先导作用,增强理论自信。理论之所以具有先导作用,这是由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所决定的。理论与实践并不是相分离的,而是对现实历史实践的反思、总结、提炼、升华。重大的理论问题必定来自于重大的实践问题,重大的实践问题也必定蕴含了重大的理论问题,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是不可分解的一体之两面。

关于这个问题,我谈两点:第一,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正是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历史实践,在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既具有科学性,也具有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充分彰显了理论所具有的先导作用,为我们提供了行动纲领和实践指南。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正在经历着的一项伟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目前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的研究,在很大意义上就是这一实践创新和这一主题在理论上所激起的强烈回响,是从理论层面来回应和回答由这一实践创新和主题所提出的各种现实问题。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需要责无旁贷地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研究,在新的理论概括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坚定我们的理论自信。

根植于大变迁时代进行理论创新

符平 省社会学学会副秘书长、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实际上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期望和要求。

理论自信源于我们时代的经济社会进步,当今时代为社科学者提供了实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宝贵历史际遇。大变迁时代为学者创造具有重大理论创新的精品力作和传世之作提供了沃土。但在西方强势学术话语的影响之下,一些学者开始笃信西方理论,唯西方话语马首是瞻。如果对此不加辨别地直接应用于中国研究,无异于削足适履,硬生生地割裂了中国人的生活和中国发展的重要经验。

理论创新要求我们深入考察中国社会的实践形态。发展中的中国实践永远是理论创新的源泉。费孝通先生当年对差序格局的生动诠释,也是基于社会实践形态的比较去说明中国与西方的社会结构在形式上所具备的差异性特征。

应该承认,当下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落后于实践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树立起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勇于把握时代的发展脉搏,从丰富而生动的实践经验中提炼新概念、发展新理论,是时代的召唤和当代学人的使命。这也就要求我们既要认真研读经典,更要走出书斋,更多地进入调查的田野、走入人们的生活,将研究真正根植于大变迁时代的人民和大地。

唤起青年的担当意识

罗小锋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是继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自己不仅要深入学习重要讲话精神,理解精神内涵,更要通过各种方式带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一起学习。在课堂内外引导大学生从历史的方位、解决的问题、出台的举措、工作的效果等方面深入体会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我们取得的非凡成就,唤起他们的历史担当意识,真正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个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为一名农经学者,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为我们未来一段时期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一是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的非凡成绩,增强研究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提出农业现代化道路中的中国方案、中国理论,把中国农业现代化推向前进;二是聚焦湖北农村改革发展,围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等重大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若干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成果。

谱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叶剑锋 省委党校报刊部副主任 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旗帜引领方向,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反复强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正确道路的自觉与自信,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定道路自信的新篇章。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就要求我们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上,充满自信,具有战略定力,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和正路。就要求我们深刻把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我国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新经验。就要求我们深刻领会党和国家事业进入到一个新的伟大时代。就要求我们清醒认识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处于何种历史方位,具有哪些阶段性特征;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清醒认识到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三个意味着”的历史意义、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

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庄桂成 省写作学会副会长、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 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一个民族要跻身时代的前列,绝对不能离开理论的指引。要把社会生活实践作为推进的逻辑起点,切中中国社会问题的要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想主张。也就是说,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离开了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理论创新就无从谈起。同时,理论创新必须秉持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政治态度。新的理论的出台,往往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争议或讨论,这个时候,就需要理论工作者具有非凡的理论勇气和智慧,大无畏地推进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说,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发展

唐忠义 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为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根本指南。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引,坚持历史和逻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路径,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党和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发展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和共同责任。在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发展进程中,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实践经验和丰富理论成就,更加注重立足中国实际,更加重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指导作用,更加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指导性。

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主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航作用,更好发挥哲学社会其他学科的支撑作用,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发展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而不懈努力。

加强依法治国理论研究提升依法治国实践能力

胡开忠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主任 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阐释了我国依法治国取得的成就,强调“我们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显著增强了我们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对完善我国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要加强依法治国理论研究,花大力气加强法治及相关领域基础性问题研究,针对中国国情,运用法律思维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形成规律性认识,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我们要提升依法治国实践能力,自觉地投身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将法治理论运用到法治建设过程中,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思考和解决依法治国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努力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统一。我们要大力培养法治人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努力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

我省应充分发挥教育大省的优势,加强依法治国理论研究,采取智库建设等措施架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提升依法治国实践能力,同时增加教育投入,加大法治人才培养力度,为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贡献我们的智慧力量,以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做有“四心”的理论工作者

周新民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做真心真意跟党走的理论工作者。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作为理论工作者,要真心真意跟党走,要利用个人的专业优势,充分阐释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成就与历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真心真意跟党走。

坚定信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作为一名理论工作者,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坚定信心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走下去,始终不渝地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深广意义。

和人民心心相印,贴心为人民服务。对于理论工作者而言,人民的需要是理论常新的根本保障。扎根人民,走和人民心心相印、贴心为人民服务的道路。

实心实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作为一名文学工作者,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中国精神始终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引领文学研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创新为动力,推动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坚定理论自信 投身改革强军

吴少华 陆军勤务学院国防经济系教授

我们要以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紧跟新形势、适应新体制、把握新常态、对接新实践,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在继承中创新,在建设中发展。

理论自信,做到真拥护真投入。我们必须始终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砥砺“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探索未来战争制胜机理,研发改变战争规则的颠覆性技术,加快形成具有时代性、引领性、独特性的军事理论体系,为抢占未来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注入强劲动能。

理性对待,做到讲风格讲底线。面对新一轮军队改革,我们不能有丝毫含糊,不能有任何懈怠。必须闻令而动、听令而行。找准差距,做到常思考常对照。我们要发现差距,加强学习。要克服学习无用不想学、基础不好不肯学、知识够用不用学、工作太忙不愿学等错误观念,端正态度,积极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先进军事理论,用先进理论武装自己头脑。

攻坚克难,做到尽使命尽职责。这次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不仅“动棋子”,而且“改棋盘”“立棋规”,这不单是思想灵魂的全面重塑,也是体制机制、运行模式、指导方式的革弊鼎新,更是对军队根本职能的洗尘出新。必须坚持以实战要求为牵引,以自身问题为靶标,实战抓训、按纲施训、依法治训、科学组训、纠风促训,把训练抓实抓出成效。

坚定道路自信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孙永平 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 副教授

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过程中,感受很深的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生态文明的论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种成就一方面成为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在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仍处于欠发达状态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仍然是世界的重要主题。中国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最“鲜活”的案例,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生态环境是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但本质上是发展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从理论上不断拓展既有认识的视野,对其中的核心问题和关系做出了新的概括和表述。例如,“两山论”不仅形象地阐述了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且首次把生态环境也看作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更是进一步把生态环境纳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系列的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创新,为中国“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