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政务频道

建设生态文明专家讲习之九: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

发布时间:2018-05-06 08:06:49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提要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

——2013年 5月 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

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食品安不安全、暖气热不热、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河湖能不能清一点、垃圾焚烧能不能不有损健康、养老服务顺不顺心、能不能租得起或买得起住房,等等。相对于增长速度高一点还是低一点,这些问题更受人民群众关注。如果只实现了增长目标,而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没有进展,即使到时候我们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群众也不会认同。

——2016年 12月 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

讲习嘉宾

李宏伟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文明建设等

彰显清醒的问题意识

记者: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深刻指出,群众天天生活在环境之中,对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掩耳盗铃的办法是行不通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作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重要部分专门论述,为什么要特别强调“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李宏伟: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我们:“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改革开放以来,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强调“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从影响群众生活最突出的事情做起,聚焦问题,瞄准“痛点”,彰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强烈清醒的问题意识。

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我国环境保护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环境污染重、生态受损大、环境风险高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污染防治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必须坚决打赢这一攻坚战,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环境目标,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的问题。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恰恰提供了经济转型升级的契机,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这就要求各地下定决心解决产业结构、能源体系等问题,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良好格局,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多年快速发展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十分严重,老百姓意见大、怨言多,不仅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具备解决好这个问题的条件和能力。

紧盯重点领域、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

记者: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打赢蓝天保卫战”“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都格外受关注,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应该如何着力?

李宏伟: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整体推进,又要重点突破。党的十九大报告紧盯环境保护重点领域、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加强大气、水、土壤等污染治理的重点任务和举措,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一些严重损害生态环境的事情做出批示,要求严肃查处。如浙江杭州千岛湖临湖地带违规搞建设、腾格里沙漠污染、甘肃祁连山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事件,总书记多次作出批示。在2017年7月中办、国办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通报中,“不作为、不担当、不碰硬”“没有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监管层层失守”“弄虚作假、包庇纵容”等严厉措辞频现,包括3名副省级干部在内的几十名领导干部被严肃问责,引起社会强烈震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之所以要盯住生态环境问题不放,是因为如果不抓紧、不紧抓,任凭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不断产生,我们就难以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是对中华民族和子孙后代不负责任。”

解决突出环境问题需要严肃问责。近两年来,环境保护督察的效果尤为显著,查处了一大批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不担当不作为的领导干部,解决了一批多年来想解决而没解决的环保“老大难”问题。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问责机制带来了巨大的正面效应。要继续实行严厉的问责、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解决突出环境问题需要社会共治。生态环境保护不只是一个或者几个管理部门的事情,我们需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汇聚各方力量,形成最大合力,把环保意识内化为切实行动,让每个人都成为保护环境的参与者、建设者、监督者。

以看得见的成效取信于民

记者:现在,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雾霾、水污染等问题的治理成效也越来越关注。以前我们讲的是“打好蓝天保卫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从“打好”到“打赢”,背后的深意在哪?这样的转变,对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启示在哪?

李宏伟:“打好蓝天保卫战”,指向的是我们要注重战役中的每一个步伐,确保步步为营、扎实推进;“打赢蓝天保卫战”,意味着我们更看重这场战役的结果,必须全力以赴,攻坚克难,保证取得成功,让人民乐享蓝天。从“打好”到“打赢”,一字之差却有质变,既反映了党中央治理大气污染的坚定决心,也是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既要有问题意识,也要有效果导向,必须以看得见的成效取信于民。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攻坚克难、敢于啃“硬骨头”的魄力,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对突出环境问题,既不能欠新账,还要逐步还旧账。

生态环境矛盾“不是一天变坏的”,那么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也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以愚公移山的意志,一任接着一任干,才能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磊 实习生 李沁柯)

学思践悟

武汉汉欧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利军——

“强进优出”,汉欧班列释放黄金效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从2011年起,重庆、成都、武汉、郑州、义乌等国内城市相继开通直达欧洲的中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成为中欧两地间经贸往来的重要物流通道。但从一开始,这些班列都出现了“去程货源多、回程货源少”的东西双向运输不平衡现象,导致不少集装箱只能空箱回国,运输成本高企。

2014年中欧(武汉)班列开行之初,也面临着类似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对外开放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这一论述给我的触动特别大:中欧班列回程货源少,就是因为“引进来”弱于“走出去”,没能实现东西双向互济。背后体现的,其实是中国中西部地区与欧洲发达国家之间进出口贸易存在结构性逆差,从欧洲进口来的产品多为科技型产品,体量小、附加值高,而从国内出口欧洲的产品体量大、附加值却不高。

如何实现强进、优出,双向平衡,解决回程货源不足的问题?

我和汉欧团队展开密集调研,研究到底应该引进哪些产品,才能有效提供回程货源数量?我们紧盯市场新变化,抢抓机遇。“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环保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部委出台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禁止采伐天然林。由此,国内木材交易市场出现了大量需求缺口。

我们了解到,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有大量优质天然林原材料可供引入。为此我们数次北上,终于在2015年开通了全国首条原材料回程中欧班列——俄满汉(俄罗斯—满洲里—武汉)进口木材专列,这使得汉欧班列的回程货量一下冲到了全国第一,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

国内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但是国内优质消费品的供给却无法跟上。而我们在运营汉欧班列的过程中,发现在中亚、欧洲等地区有大量价廉物美的食品、农副产品。于是2016年开始,我们迅速组建了汉欧国贸公司,变成专业买手,直接在班列沿线国家采购,将法国波尔多红酒、俄罗斯小麦粉、白俄罗斯液态奶、哈萨克斯坦葵花籽油等200余种优质食品引入国内,目前武商、中百、中商等大型商超都有销售,很受欢迎。

东向的回程货源不断提升,班列不断加开,也为西向的去程货源运输提供了更大空间。汉欧物流公司又在国内积极运营,对接和帮助更大范围、更多行业的企业走出去。去年底到今年第一季度,我们成功开创了“汉欧+城市”的共享新模式,相继开通了宜汉欧、襄汉欧班列,成功对接了湖北自贸区三大片区。而运输货物品种也迎来“大爆发”,由原来较为单一的电子产品、进口食品、木材纸浆扩展到小型飞机、超级跑车、鄂产编钟、高粱酒、体育用品等等。正是建立了这样东西双向互济的运输结构,使得汉欧班列有效解决了回程货源不足的问题,2017年,汉欧班列双向重载率达97%,居全国第一,市场化运营能力稳居全国前列。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