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新春和爱人春节前夕在新居张灯结彩。(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戴劲松、通迅员李洪江)
夏新春和爱人在苗圃里劳作。(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戴劲松、通迅员李洪江)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戴劲松 通讯员李洪江
除夕,天刚蒙蒙亮,50岁的夏新春已在基地忙碌。
夏新春是鄂州市沼山镇欢农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他的基地,是从夏咀村村民手里流转的近400亩土地,站在这里举目可望梁子湖。
上世纪90年代,夏咀村人均耕地仅半亩。靠湖吃湖,夏新春18岁开始划桨捕鱼。长年累月,他有了一个10多人的捕鱼队。
然而,进入2000年,梁子湖畔“晚上回来鱼满舱”的日子渐少,拆围、撤笼、限捕,直至今年全面禁捕,治湖措施越来越严。
对此,夏新春早有预感。2006年,他将目光转向岸上的荒滩荒地,一边打渔,一边学习种养殖。经数年努力,他先后开垦了鱼塘、田地和林地,湖光新曲的序章慢慢奏响。
自2016年4月起,这首弃船、挂网、上岸的湖光新曲,从“独奏”变成了“合奏”。通过流转、入股、政策性贷款等形式,夏新春依托基地成立了欢农种养殖合作社,让不少亟待转型的渔民们看到了希望。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从新修的小路步入夏新春的种养殖基地,看到鱼塘、苗圃、果林、蔬菜大棚等条块分布,清晰井然,灌溉管网刚刚更新,政府专项经费支持的太阳能路灯已安装到位。
就在不远处的码头,夏新春的七八艘旧渔船还停靠着。“现在,我的捕鱼队有一半人在合作社做事,还有10多位是村里的贫困户。”他说。
60岁的夏卫明在合作社上班,除了照看散养在山坡上的400多只土鸡,还负责苗圃的浇水、除草等工作。
“家里就我和老婆两人,老婆患有残疾,离不了人。家门口工作,每天能回家做饭,两不耽搁。” 也曾靠捕鱼为生的夏卫明说。
2017年,合作社的产值突破40万元。“现在,我从浙江专门聘了一位苗木专家,销售渠道很快可以打开。” 夏新春说,春节前夕,他为合伙人分红,最多的领了两万多元。
忙完农活,夏新春和爱人开始在基地旁新建的房屋前张灯结彩。菜肴的香味从厨房飘出,这一天,他和城里打工回来的儿女们就将在这里守岁迎新。
夏新春一家吃团年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戴劲松、通迅员李洪江)
(作者: 编辑:瞿祥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