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来,湖北宣恩县万寨乡铁场沟村大茅坡的山头上,总会出现一个身背背篓、肩扛镰刀的植树老人。22年时间他带动子女披荆斩棘植出千亩林场,让昔日荒坡变成如今丛林。近日,记者拜访了当地村民口中的“山神”——82岁的植树老人王星阳。
临近大茅坡,顺着一条海拔1000米的山路小道步行3公里,王星阳的“林海之家”便浮现眼前,这条连摩托车都无法通行的“天梯”,是王星阳进出山林的惟一通道。环顾四周,山中林木遮天蔽日。
万寨乡林业站站长刘诗学介绍,这片林场面积已超1000亩,最大的树胸围1米有余。“在王星阳上山“定居”前,这里一片茅草荒坡,故名“大茅坡””,刘诗学说,22年前村集体在大茅坡发展林场,一间烂木瓦房是“场长”栖身地,村里先后派了3人都没待几天就被艰苦条件“撵”下山。正愁后继无人时,王星阳主动请缨移居深山。
说话间,扛着锄头、穿着解放鞋的王星阳巡山归来。“虽然现在砍柴偷树的人少了,但每天不到林子里转转,心里就不踏实。”眼前的王星阳虽然82岁,看起来却精神矍铄。
“作为退休干部,本可拿着退休金安稳过日子,我却要一头扎进深山过野人般的生活,没有一分钱报酬,许多人笑我是‘傻老头儿’。”王星阳道出他进山初衷:自己41岁丧偶,一个人拉扯6个孩子,50岁患重病后全靠公费医疗保障,病情才得以好转,出于感激决定进山造林。
1993年冬天,王星阳独自带着最小的2个儿女、几袋粮食、一床被子,来到大茅坡,但眼前景象让儿女们当天就吵着要回家。“木瓦房没几片好瓦,进风漏雨,多处木板被人撬走,甚至连檩子也被偷个精光;不通电,不通水,不通车;没有庄稼地,没有菜园子,就连个茅坑也没有。”
一盏油灯下,王星阳连夜修葺瓦房勉强可以入住。整个冬天,山上没有一滴水,必须到六七里外的山下挑水,每次王星阳气喘吁吁将一担水挑上山,一路晃荡到家只剩半桶。蔬菜短缺,他和儿女们常就着腌辣椒下饭。1996年,上山用了3年油灯后,王星阳花了3000多元,才把电线拉到大茅坡。
在方圆六七里没有人烟的大茅坡,王星阳下定决心植树。向乡林业站争取树苗,晨曦中、夕阳下、细雨里,山脚、山腰、山巅,老人带着儿子,背着树苗,挥锹挖坑植成了大茅坡上定格的景象。
王星阳拿出退休工资请村民出工展开植树大会战,慢慢的一片面积超过1000亩的林场成了大茅坡新风景。“造林容易护林难,林子起来了‘惦记’的人就多了。”王星阳说,“10几年前,因农村家家户户做饭、取暖都要上山打柴,加之经济条件差,许多人伐木卖钱。”要阻止盗伐大军进山,王星阳父子常常“兵分两路”,一守山南,一守山北,日夜值守。
二三十人集体盗木、领村村干部上山伐木、半夜悄悄砍木……面对各种各样的偷木行为,王星明采取不吵架、不冲突、不对抗、不得罪人的方式,凭借“嘴功”叫停了一双双举起砍刀的手,护佑了大茅坡上数以万计的树木茁壮成长。
如今相比上山之初,王星阳的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常人仍难以想像。老人和儿子生活的砖瓦房,窗户还贴着塑料薄膜,没安装玻璃,里面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更没有大宗电器。“冬季来临,山上寒气袭人,冷风会从瓦缝里直往屋里灌,夜里更难受。”王星阳的儿子王顺强说。
王顺强19岁被父亲带上山,转眼已人到中年:“这22年,我和父亲都过着苦日子,前些年我想离开深山打工挣钱,但父亲要我留下造林护林。现在我想出山,父亲年事已高不敢离开。继续陪着父亲坚守,成了我惟一的选择。”
护林是一件跑断腿的差事,虽说只是座小林场,但毕竟有上千亩,王星阳几乎每天要把林场巡视两次,至少要走上10公里山路。22年来,王星阳也记不清究竟巡过多少里山路,“以前,夏天自己打草鞋穿,一个夏天就要穿烂10双草鞋。”
护林22年,王星阳在巡山路上遭遇过无数次危险:经常脚下窜出毒蛇;多次被野蜂围攻;与8头野猪狭路相逢;从山石滑落摔成骨折……王星阳用汗水和艰辛让荒山变林场,据林业部门估算,这片林木价值已超500万元。但生活艰苦的王星阳,从未打过林子的主意。
如今,王星阳下山往往只有2个原因。一是“被下山”,“父亲现在病多起来,有时病倒了就只有用担架把他抬到医院,不通公路没办法”,王顺强说。二是“要下山”,“王星阳是万寨乡党组织老年支部成员,每次来参加活动或交党费,他都从山上走下来,往返一趟需要走3个多小时。”万寨乡党委组织委员杨彦告诉记者。
82岁的王星阳身体大不如前,子女们多次劝其下山安享受晚年,但老人怎么都不答应,他时常叮嘱儿女:“将来哪天我不在了,也要和这片林子埋在一起,永远守着它们。”
(作者: 编辑:王会)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