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目前泰州农村已有各类新型主体2.38万家,其中家庭农场数量超过5000家。去年4月28日,泰州在全国率先组建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吸纳家庭农场主个人会员667名,涉农部门、金融机构、农资企业等单位会员14家,致力于解决家庭农场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农资、农机、技术、资金及管理等难题,为丰富农业社会化服务形式、实现需求与服务的精准对接提供了样本。
抱团,让规模经营享有全套社会化服务
8月下旬,临近水稻收割还有个把月,可记者来到姜堰区桥头镇小杨村时看到,从村干部到农场主,一点没有以往秋收前的紧张忙碌。村委会主任卫泽民告诉我们, “农机服务全部落实了。”我们走进“小杨家庭农场联盟”,只见数十台收割机、插秧机、烘干设备、拖拉机等一字排开。卫泽民信心满满地说,今年小麦收割期连续阴雨,联盟的烘干设备开足了马力,帮小杨村、大杨村上千亩小麦提供了烘干服务。
据介绍,姜堰区现有农业综合服务实体平台100家,为周边农场提供从育秧、植保到收割的全套服务。而这些服务平台的建设、投资主体是农技服务部门、农资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场主。
从种几亩、十几亩到一下子种上两三百亩,人手不够、农技跟不上是农场主普遍面临的困境。“小型的效率太低,大型的成本又高,还要建仓储设施,这让不少农场主陷入两难境地。”溱潼镇桂华粮食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薛桂华说。过去夏收和秋收,没有机械收割,他们吃了不少苦头。市农委调查发现,100—300亩的经营面积,不可能购置一整套农业设备;在农资市场没有话语权,成本高、质量难有保证;金融贷款难度大……这些牵涉农业服务方方面面的问题,束缚着家庭农场发展规模经营的手脚。
“联盟以为农综合服务体为载体,以粮食种植全程服务为目标,为周边31个家庭农场、5800多亩农田提供耕作收获、粮食烘干、植保、农资配供、集中育供秧等服务。”桥头镇农技服务中心主任徐树人介绍,家庭农场通过联盟实现了由“单个分散”向“联合抱团”的转变,家庭农场主、种粮大户、农机合作社整合农机、植保、烘干仓储等资源,建成“自主自愿、合作紧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服务联合体,提供“一揽子”服务。
泰州市农委科教处处长潘迎辉说,“联合抱团”实现了多赢。目前,全市联盟成员专业化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覆盖率达93%,水稻集中育供秧面积达87%,“植保+农机”综合服务覆盖率达98.2%,农资零差价供应率达68.6%。
互保,使家庭农场进入“信贷利益共同体”
发展家庭农场离不开金融支持,可扩大规模与资金难筹措是大多农场主“喜人的烦恼”。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数农场主没有很多可抵押的资产,融资渠道窄,只能获得杯水车薪的小额贷款,根本解决不了大问题。
海陵区罡杨镇夏庄村云琴家庭农场的常家旺这两年却格外省心。“买农药、种子的13.3万元,都是从银行贷的款。”常家旺欣喜地说,到期不用偿还利息,而且流程简单,连担保人都不用自己去找。今年初,他把钱还上后,还领到了2000元奖金。常家旺的贷款得益于家庭农场服务联盟的信贷机制。
联盟成立之初,龙头成员的国有农资企业——泰州市苏中农业发展公司就与农行泰州分行合作,创建“公司担保、农行放贷、专款专用”的贷款机制。“从过去单纯在市县、乡镇、村居设点卖农资,到如今服务农业生产全流程,最大的赢家是农户。”苏中公司副总经理刘昊说。以“金农贷”为例,家庭农场、银行、苏中公司相互之间签订供货、担保、贷款协议,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农户只要一心一意把地种好,农资、农技服务由苏中公司承担,卖了粮食还上贷款,就皆大欢喜。去年,试点期间有60多个家庭农场、贷款200多万元。今年,已有122个家庭农场申报2800多万元。
据统计,泰州全市目前对家庭农场的贷款余额为2.67亿元,比年初增长1亿元。
联网,打通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刚把求助信息、照片发到网上,20分钟不到,镇兽医站部长朱广银就到了,区兽医站高级兽医师王恒接着也赶来查诊。一番检查后,原来是虚惊一场。”说起8月初怀疑仔猪是高热病,姜堰区张甸镇高家村金鸿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程如龙对农技人员的服务赞不绝口:过去只能坐在家里打电话,如今不仅在网上可以交流,兽医专家还免费上门问诊,真的是太方便了。
“联盟刚开始为经营主体提供一对一、点对点的保姆式服务,但是一些人反映,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服务手段已经有些落伍。”泰州市农委副调研员王桂宝说。信息不对称一直是农业生产者的一大“硬伤”,有人粮食没处晒没处烘,有人的烘干设备却“喂不饱”;有人的农机、植保设备时常闲置着,有人却为农机、设备缺乏而发愁。
泰州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农牧旺”惠农平台应运而生,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关政府组织、产业联盟、服务联盟全部纳入进来,并支持互动交流。经营主体如遇到困难,可以用文字、图片、视频、语音等一键发布,平台上会自动显示求助者的地图位置和信息,实时得到属地的各级责任组织、责任人的响应解决,遇到解决不了的,平台会逐级向上汇报。联盟已经聘请了300多名农业院校的专家教授和1300多名涉农专业技术机构人员在线服务。
8月13日,海陵区志林家庭农场王志林场主发布19吨小麦求销:“下河地区,刚改良的土壤,淮麦22号,品种好,一收割就烘干了,每公斤2.2元。”到8月14日,就有戴窑粮食市场等6家企业响应并报价。一笔价值4万多元的交易轻松完成。平台显示,仅7月份以来,达成供需交易的就有285次。
神农网络科技公司总经理徐新林说,目前已将1100余家国家级、省级、地级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经销市场、农资农机经销厂商引入到平台,而进入平台的家庭农场已有2950家。“整个服务的及时性、专业性、满意度,智慧平台会自动统计分析出来,便于各级农业主管机关督查、问责、考核。这样就解决了长期困扰农业的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泰州市农委主任毛正球高兴地说。
本报记者 刘宏奇 赵晓勇
(作者:周婵)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