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钢城曾经的红房子(网络图片)
荆楚网讯 记者 徐芳
爷爷的房子在武汉市青山区建设六路上,走过一条街就是建设七路,那里有红钢城有名的夜市,曾经一到晚上就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前几年,夜市搬到了靠江边的路段,建设七路安静了下来,周边开始拆迁、重建。
从爷爷家七楼的窗口往外看去,近处的多是已经拆毁的居民区,远一点的地方,则是新建起来的高高的楼房。“红钢城的老房子拆得差不多啦,那一片红房子,曾经是很热闹的地方啊。”爷爷喃喃地说。
红钢城的红房子,小时候就听爷爷讲过,说那是苏联人设计的,从高空中往下看,就是一个“囍”字。而且由于这一大片的红房子,都是武钢人居住的,所以这片区域也就得名“红钢城”。
“囍”字的布局,那得是多复杂的建构啊,年少的我暗自思忖。后来,有机会溜达到那片红房子,发现里边其实和北京四合院有点像。红房子都是红砖红瓦的结构,三层楼,房顶是尖的,有点儿俄罗斯风情。清一色的红房子围城一个个“院子”,就像“囍”字中间的那些“口”字,里边是绿树成荫的小公园,有的还有幼儿园,老人们在其中乘凉打麻将。
爷爷回忆,五十年代,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多万工人和家属,汇集到武汉建设武钢,所以就修建了武钢的生活区,也就是红房子。由于武钢是苏联援华的项目,所以红房子在布局设计上,都有着浓浓的苏联风格,在当时是青山最好的居住小区了。
“那时候武钢人从红房子去厂区上班,都是骑自行车,到了上下班时间,马路上车子挨着车子,浩浩荡荡的自行车队。还有很多北方鞍钢的工人过来定居下来,普通话、武汉话夹杂着说,所以有了红钢城的‘弯管子普通话’。”爷爷说,红房子就是武汉工业发展的见证。
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洗礼,红房子年久失修,年轻人渐渐搬了出去,剩下的多是不愿意离开的老人。一些片区的红房子,也被纳入拆迁重建的范围。相应的,这几年,红钢城的商业中心,逐渐从“接地气”的建设七路夜市,转到“高大上”的建设二路众园广场。为数不多“红房子”,还在见证着红钢城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