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诚,1915年8月出生在湖北黄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4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转入哲学系学习。193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担任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在震惊中外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中,成为最有威信的学生领袖。
全面内战爆发后,杨学诚组织广大青年毅然南下武汉,开展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后参加湖北省委的领导工作,负责领导青年运动。日寇逼近武汉之际,杨学诚受党组织委派,来到鄂中汤池建立革命武装,任中共鄂中特委书记。这位没有任何军事经验的年轻干部,怀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一腔热情,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新的战场,用他过人的智慧和出色的才能,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
杨学诚首先致力于干部的培养与训练,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作组织和干部上的准备。经过训练的党员干部分赴各县工作,很快建立起各县县委并发展了党的组织。他十分重视在工人中发展武装,多次和特委的同志一道深入应城矿区。他动员共产党员蔡松荣利用有利条件,组建队伍。蔡松荣从家里拿出以护矿名义购买的8条枪,集合13名青年矿工,成立了应城潘家集商民自卫队,这就是有名的“应抗八条枪”。
不久,京山县抗日自卫队、汤池抗日游击大队、应城县政府常备队、巡检司商民自卫队及郭仁泰的“汉留”武装先后到丁家冲会合,正式成立了应城县抗日游击队,简称“应抗”。到1939年5月,“应抗”发展成拥有4个支队共3000余人的抗敌自卫总队,抗日的烽火燃遍鄂中各地。
1939年2月上旬,鄂中区党委成立,杨学诚任组织部长,一个月后代理区委书记。6月中旬,李先念和陈少敏到京山养马畈,整编抗日武装。杨学诚态度鲜明地说:“我们‘应抗’是党的儿子,党需要我们打‘应抗’的旗帜,我们就打‘应抗’的旗帜;党需要我们打党的旗帜,我们就打党的旗帜!”李先念在回忆这段历史时强调:“杨学诚同志是立了大功的!”
1940年4月,遵照中央军委命令,豫鄂边区新四军主力东进,留守后方的部队成立豫鄂挺进纵队路西指挥部,陶铸任指挥长,杨学诚任政委,统一指挥京山、安陆、应山、天门等地的新四军及地方武装,坚持抗日斗争。1941年8月,中共中央华中局指示边区开辟鄂南地区,成立新四军第五师江南指挥部,刘少卿任指挥长,杨学诚任政治委员。
杨学诚在极其残酷的战争环境中拼命为党工作,积劳成疾,身染重病,于1944年3月7日病逝于大悟山,以29岁的年轻生命实践了“我这支蜡烛,不要求点得时间长,只要求点得亮”的诺言。
(史耀辉)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