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白玛曲珍代表的访谈是在她驻地宾馆房间内进行的。
4日下午,我们比预定时间早到了半小时。在她打开房门的瞬间,从她的状态基本可以判断出,她的午休时光被我们的提前到访打断了。
“你们坐。我去洗把脸。”她说。
我们开始架机器,摆灯,挪椅子,我身旁这位上会十年的老摄像记者熟练地布置着录制场景。
从洗手间出来,白玛穿上了一件粉色大衣,秋冬天出门在外才会穿的那种。摄像记者担心这样的大衣在镜头里会显臃肿,提醒她可以脱掉外套,或者穿平时随意些的衣服。她有些腼腆地说:“我没有其他合适的衣服了。”
其实,从2013年以来,作为西藏代表团里最年轻的,也是我国较少民族门巴族的唯一一位全国人大代表,白玛曲珍已经接受过很多媒体的采访。不过,今年我们关注的重点不在白玛本身,而在于近两年发生在她身边的人和事。
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国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全国还有6000万贫困人口需在2020年前实现脱贫。而像白玛曲珍的家乡墨脱县,2013年底才结束不通公路的历史,靠近边境的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大大制约了产业发展,这正是扶贫攻坚工程需要精准发力的地区和人群。
我们的访谈进行了半个小时左右。白玛曲珍向我们讲述了墨脱县通路后家乡百姓生活发生的变化:有村民参加农牧民培训,学开挖土机,在工地上打工挣钱;有的借着旅游业兴起,开农家乐,卖绿色农产品致富。到2015年底,她所在的德兴乡人均纯收入达到8600多元,比2013年增收三千多。
白玛坦言,现在最大的希望是每一村都能发展集体经济,但感觉最欠缺的是技术人才。她说,比如全村建个果园,后期管理果树,打理果园,都需要管理技术和人员。
关于这一点,我们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颇有感触。在今年两会上,这个话题被很多代表共同提到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产业发展是根本,而技术又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但据我们了解,事实上,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在解决贫困问题上已经有很大积累,没有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而农村贫困地区最缺乏的,像白玛提到的,恰恰是人才,是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二传手”。
交谈中,白玛脖子上的一条颇具民族特色的挂饰半露在外面,我们说很好看,但她还是觉得不整齐,不停把它塞进衣服里面。
白玛曲珍是典型的在外地上大学后回到家乡当村官,支援家乡建设的例子。我问她回来的原因,她笑起来,说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问她这个问题,她说从没想过留在外面,甚至自己因为考得好,担心被分配到别的地方,还专门写了申请,要求分回墨脱县。
但她也提出,墨脱县的确条件不好,干部在这里挺辛苦的。她说:“所谓‘安居乐业’,把有能力的人引进来,住的也不好,吃的也不好,他怎么可能愿意留在这里生活,付出自己的劳动呢?”建议最起码要改善干部生活的环境,待遇要提高。
作为记者,听到有价值的观点,如获至宝一般。能够完整地挖掘出生动、接地气的故事,同样是一种成就感。
今年两会,我们中国网《中国访谈》三位上会记者共采访了十余位这样的基层代表,呈现出来自西藏德兴乡,云南独龙江、巴拉村,青海海沟子乡和陕西王院村的六段故事,而来自基层的建议和观点则数量更多。
中国打响脱贫攻坚战,贫困地区反映的问题和建议最有益,百姓们自己的脱贫致富故事最有力。像我们的专题策划所聚焦的,他们共同展现出的是“脱贫攻坚的中国智慧”。
在媒体中间流传这样一个说法,每年两会,记者们最喜欢采访“三大”——大领导、大企业家、大明星。的确,对于《中国访谈》的记者来说更是如此。今年,我们共采访到30余位省部级领导,创了新高,但同时,我们对“小人物”、基层代表的关注和细致挖掘也是前所未有的。他们带给我们最真切的声音和最真实的故事。大人物有大格局,而“小人物”身上同样也蕴含着大智慧。(中国网记者 孙婉露)
(作者:高梦格)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