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省居民收入增速持续“跑赢”GDP,到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的比重保持在75%左右,从400多万乡亲甩掉“穷帽”,到保障房、棚改房建设惠及700余万城乡居民……5年来,湖北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医改提速治顽疾
“没想到咱老百姓看病也能享受特殊待遇!”宜昌当阳市淯溪镇村民张永菊感叹。
她所说的“特殊待遇”,是指网上分级诊疗转诊。淯溪镇卫生院院长王成林介绍,病人支气管扩张,情况比较严重,卫生院与家属商议后决定立即转到当阳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
登录“分级诊疗转诊协作平台”,填写有关信息,传至当阳市人民医院、新农合部门同步审核。不到10分钟,张永菊收到了新农合同意转诊以及当阳市人民医院检查治疗相关安排的短信。当阳医院还派了救护车,并有导医全程帮着办手续。
湖北着力在基本医疗服务模式、健康管理运行机制、诊疗服务协作体系、基本生育服务模式四个方面深化改革。去年,居民在部省属医院就医门诊费用下降3.04%、住院费用下降1.21%。
促进就业设考评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5年来,湖北每年投入就业创业资金40亿元,惠及150万人次。全省5年新增岗位超过400万个,稳定岗位843.14万个。
为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2013年以来,湖北开展“春风行动”,提供“一对一”就业服务,让8.31万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踏入职场。
湖北还在全国率先建立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考核评估机制,将新增岗位作为一项重要评价指标,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对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的企业,湖北率先实施稳岗补贴,目前已累计发放稳岗补贴39.95亿元。
为实现创业带动就业,湖北大力推进简政放权,2014年以来全省新增市场主体84.16万户,新吸纳就业448.16万人。
帮困救难强“兜底”
去年夏天,湖北遭遇特大洪涝灾害。洪水过后,湖北迅速启动灾后恢复重建。今年春节前,23724户受灾倒房户全部喜迁新居。
近年来,湖北着力构建衔接紧密、运行有效、保障特困群众的兜底制度,将社会救助等纳入地方政府目标考核内容,压实各级政府底线民生责任。
去年,湖北下拨中央和省级社会救助资金109.7亿元,较2012年增长69%;城市低保标准、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比2012年增长44%、125%。
在湖北,因病致贫总人数占全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32%。为啃下这块“硬骨头”,黄冈市为健康扶贫对象购买医疗救助补充保险,贫困户住院费用可报销比例可达90%,自付费用不超过5000元。
城乡一体能共享
一根光纤,一位老师,远隔数公里的城乡两地孩子可以同上一门课。在位于幕阜山深处的咸宁市咸安区大幕乡桃花尖教学点,这种“远程同步课堂”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课堂形式。
自2014年被定为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省份以来,湖北已有93%的中小学实现宽带网络接入,87%的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城乡孩子同上一堂课、上好一堂课成为现实。
此外,针对农村曾普遍存在的“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现象,2015年9月,湖北在全国率先制定《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补充农村师资力量。目前,湖北112个县市区已有102个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
推进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民生共享的重要途径。
内容常新的文化宣传栏,喷绘着土家民俗图腾的文化墙,展览民俗文化陈列室……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付家堰乡田家山村,一个上千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成了附近百姓的文化乐园。这样的乡村文化阵地,在湖北越来越多。
近年来,湖北大力开展文化惠民工程,打造文化精品,让全面小康路上文化不掉队。
(作者: 编辑:沈素芬)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