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讲专家走基层·走进咸宁”专家宣讲座谈观点摘要:认清方向 破解难题 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_荆楚网
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宣讲专家走基层·走进咸宁”专家宣讲座谈观点摘要:认清方向 破解难题 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发布时间:2018-07-06 09:43:30来源:湖北日报

  编者按

  6月13日至15日,省委讲师团、咸宁市委宣传部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题,组织27名新时代湖北讲习所宣讲专家开展了“宣讲专家走基层·走进咸宁”调研宣讲活动。专家们分为两个小分队,分别到嘉鱼、赤壁、崇阳、通城、通山5县市,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实地调研咸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举办了4场与基层群众面对面的宣讲活动,并在咸宁市举办备课座谈会,为全省和咸宁的乡村振兴发展积极建言献策。现将专家宣讲和座谈会中的主要观点摘要如下。

  1 站在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高度,做好顶层设计

  邓宏兵(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区域经济与投资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充分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中央和省委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部署,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做好顶层设计与规划,走出具有咸宁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熊友华(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乡村振兴战略不是一时的工作,而是影响长远的系统性整体性工程,一定要防止碎片化、事务化的倾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有大格局整体性的谋划,理顺“五大振兴”的关系,明晰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举措、战略步骤。

  王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讨论乡村振兴,一定要站在这样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和实质内容。

  闫帅(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乡村振兴作为一项战略,不是以年来计而是要以年代来计,既等不得也急不得,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这就要求党员干部、专家学者要有战略思维。

  彭贤则(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从群众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的突出问题入手,不搞脱离农村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2 乡村振兴要树立多元人才观

  伍新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要有两个人才观概念,既有本地人才,也有外地人才。要不拘一格用人才,不拘职业资格,不拘年龄资格,不拘区域资格,不拘“海龟”“土鳖”资格。我们现在对人才的认识存在误区:一定要博识才叫人才,渊识才叫人才,教授才叫人才,年轻才叫人才?其实对某一件事有用的统统都是人才。湖北有数量庞大的退休工程师、退休教师、退休专家学者教授群体,他们也是真正的人才“富矿”“金矿”,是低成本的人才红利。

  张俊飚(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人才振兴是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工作,是促进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内容。要用好“五种人”,即乡村现有的各类人才、走出去的人才、乡村管理者、乡村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行业的工作者,在人才使用的体制机制上向他们倾斜,不断提高并充分保障他们的各项权益。要在社会价值认同的导向上,形成“事农为荣、入乡为耀”的环境氛围,让一切参与“三农”工作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才感觉到身份的自豪和事业的荣耀,培养好“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高翔莲(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除了鼓励能人返乡、大学生村官扎根乡村外,还要从娃娃抓起培养本地人、留住本地人。基层党组织和政府要给留守孩子更多的关爱,在基础教育中培养他们热爱故土、建设乡村的情怀。农村孩子进城上大学后,继续与他们保持热线联系,定期送去父老乡亲的关爱,以情感人,引导大学生学成回乡,建设家乡。

  龚先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让大学生村官成为不愿走的村官,一定要有大手笔。让他们在农村既体面又有尊严,让他们既能干事又干得成事,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关怀,以真挚的感情留住他们。同时,我们应以更大的气魄,从各方面关心支持,让村干部生活得更体面更有尊严,专心乡村建设。

  王智:在面对面交流中,几乎每个单位都提到了人才困境。解决人才问题应该在总体上“内外兼修”,一方面要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从基础教育嵌入、支持,开展多层次全领域的非学历培训;另一方面要根据当前人才分布态势和同类城市人才政策力度,完善、制定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引进人才上应持续创造条件,弥补地域、交通、精神层面的地区差异。

  黄运丽(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破解乡村振兴的人才难题,农业院校要发挥更大作用。对农业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专业养成教育,既培养专业技术,又培养专业思想,树立起专业自觉与自信;对农业院校教职工进行能力提升教育,让他们不仅是农业人才的教育者,还是农业技术的创新者,更是新兴产业的创业者;对职业农民进行后续成长教育,使他们不断接受新事物,持续掌握新技术,努力实现新作为;对农业院校校友进行协同合作教育,引导农业院校校友中的各类人才发挥潜能,无缝对接“三农”工作,协同提供服务。对社会民众进行聚力融力教育,树立全员参与、全民行动的乡村振兴意识。

  3 重新认识“1+8”城市圈的建设意义做好城乡融合文章

  伍新木:咸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满足本地村民需求,也要对接武汉市民需求,要主动、自觉融入武汉城市圈。省、市各级政府要重新认识“1+8”城市圈的建设意义。农村的产业振兴,不是说种更多的粮食,提高更多的产量就振兴了,一定要有跨界意识,融合意识,学会“+”。赤壁打造茶叶产业,就要做好“+”这篇文章。茶叶+旅游,茶叶+抗氧,谁加得好谁就会打开发展的新局面。当然,不是简单的“+”,要加得有创意,要跨界,要融合。

  邹德文(省直机关工委党校校长):做好融合对接这篇大文章。乡村振兴关键在城乡融合,包括一二三产业融合,用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理念来谋划“三农”工作等。咸宁要融入武汉城市圈,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重点是融入武汉,与武汉的高新技术产业对接,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芯屏端网”万亿产业对接。做好“五个对接”,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与大中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对接,与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对接,与消费者对接,与返乡创业的能人对接。

  阎占定(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要坚持乡村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的统一,综合推进协调发展。要实现乡村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有机统一,真正实现“五个振兴”。

  王智:建议提出“光谷南”计划。咸宁可以充分利用北靠“光谷”的地理优势,以世界眼光,承接“光谷”的高科技产业布局。跨越梁子湖天险,对接自贸区国家战略,对接国家存储基地,对接5G万亿产业。盘活武咸城铁,促成轻轨化、公交化,增建站点,形成城铁经济带、绿色居住带、休闲旅游带。以高速公路铁路为筋骨,将美丽乡村串联起来,建构全域产业体系。

  杨永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发挥加法效应,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起来,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提供新供给。比如,赤壁市的青茶产业将农户种植、龙头企业连接带动起来,以青茶文化为核心,发掘当地茶文化资源,规划青茶文化旅游区。这样就产生了新供给,延长了价值链和产业链。

  潘峰(武汉科技大学教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咸宁要大力吸收社会资本。虽然国家有支持政策,但是仅靠政府支持是不够的,必须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实现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

  4 建设好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熊友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实需要政府谋划、进行战略设计,但其具体实施的主体应该是广大农民群众。我们需要通过政府服务推动、市场利益引导、农民主动参与来实现乡村振兴。

  徐新桥(省发展战略规划办公室副主任):以自然村为单位组织全民多要素合作社,土地、闲置房屋、现金等入股,把党小组建在合作社上,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龚先庆:因为不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容易产生急切的心态,习惯于自上而下,干预过多,总是拿现成的方案强加给农民,农民没有主体感,所以才有了所谓的“干部干,农民看”怪现状。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各种形式的合作社建设,是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前提,我们要选好点选好突破口,找准乡村的优势与长处,认认真真搞合作社。这是农民的自组织,农民会看重,只有充分尊重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其发挥出创造力。

  邹德文:乡村振兴是等不来的,需要干部和群众共同干,美好的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也是幸福,要突出一个“干”字。

  5 坚持“最小的人为干预,最大的原乡体验”

  熊友华: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区域同质性比较强的地区要特别注意避免产业的同质化倾向。在发展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差异化发展、特色式打造、全员化营造。

  姚江波(华中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教授):咸宁可打“竹乡”牌,打造竹海小镇,创建竹“产学研”一体的创新机制亲子研学中心、技能培训游学中心、学院式养老养生社区中心;举办“竹文化、竹建筑、竹产业”高峰论坛,每年举办“竹笋节”;设置非遗竹艺手工艺传承基地;举办国际“竹建筑、竹产品、竹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让竹海小镇成为共享城镇与乡村生活的典范。

  阎占定: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施策,差异化发展。坚持“最小的人为干预、最大的原乡体验”,依托村庄传统,尽可能保留村庄原有肌理,不进行大拆大建。尽量采用当地的建造材料,充分挖掘村内的旧材料,改旧如旧,通过新旧结合,旧貌换新颜。要有“逆向思维”,乡村旅游建设要去符号化、去标准化、去形式化、去设计化、去行政化、去园林化、去城市化……只有这样,建设出来的景区才会有“乡”和“野”的感觉,才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彭贤则:乡村生态振兴要注重本土文化的保护和培育。在乡村长期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产和生活结构,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民风、民俗、乡规民约都对当地村民的精神文化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注重保留乡村的文化气息,构建农耕文化、乡愁等精神乐土。每个乡村依托自身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防止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

  袁北星(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传承创新荆楚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乡村文化元素,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相适应的优良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打造“一地一品”乡村文化品牌,全面展现乡村文化魅力。

  6 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高定位目标振奋人们精神

  伍新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一定要以高定位的目标来振奋人们的精神,增强人们的自豪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这种党建才能越走越扎实,越走越有用,越走越有活力,不会被弱化虚化边缘化,进而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当然,这样的目标一定要切合实际、有现实基础,而不是纯粹的空想。

  王智:乡村组织振兴,首先是加强党的领导,理顺政府职责,动员社会力量。咸宁的基本做法是:党组织+各类组织+群众,与中央的要求是契合的。但仍需进一步细化、优化——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尤其是村党支部建设;要引入全国以及省市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本土的经济合作类组织;要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避免陷入误区

  闫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做到“六个避免”。

  避免将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对立起来,认为乡村振兴是一个与城市争夺人、财、力的过程。当前中国仍处于快速城市化的阶段,意味着人才还会持续地从乡村流向城市。但是也要看到,现在出现了一些“逆城市化”现象和趋势,即部分人、财、力从城市向乡村回流,这是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资源重新配置。企业兴乡是一种富裕资本的回流,能人回乡是一种人才资源的回流,市民下乡是一种乡愁情结的回流。

  避免将乡村振兴变成模仿城市。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地方按照城市风格进行规划,乡村气息变淡,城市味道十足,忽视了城市和乡村的功能区隔。城市是现代化的产物,农村是传统的产物,城市是规划出来的,农村是自发生成的。农村最大的特点是有承载历史的建筑、承载人情味的乡情,是一个传统味道浓厚、乡情十足的熟人社会,具有历史的沉淀感和厚重感。乡村振兴战略恰恰是要恢复乡村应该有的那些人情味、厚重感,重建承载历史与文化的乡村共同体,而非对城市的刻意模仿,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避免以个案现象来概括归纳乡村。调研中我们能感觉到,大部分村庄聚焦发展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但毕竟这种资源型村庄是有限的,大部分村庄是农业型村庄,既缺乏交通便利的优势,也缺乏旅游开发的资源,它们面临的问题是乡村衰败,诸如空心化、留守老人儿童、田地荒芜、村庄恶霸、陈规陋习等问题,它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乡村建设”,即把乡村建设得像乡村,使乡村具备应该有的一些基本功能。

  避免脱离“乡镇”来谈乡村振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村的积极性是最高的,每个村都在为本村谋发展、寻出路,包括规划、引资、引智。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村庄规划的同质性和重复性较高,为了避免规划中的盲目性,县乡政府要发挥统筹协调功能,既要打造集群性,也要避免同质性。

  避免将乡村振兴过度产业化和人为化。现在很多村庄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积极实施“资本下乡”,要高度警惕大量资本下乡过程中所出现的“圈地”甚于“事农”,更要警惕土地流转后“农地非农化”和“消灭小农”。“小农”是中国快速城市化的一个稳定器,小农的存在为农民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来回流动和自由切换设置了一扇“旋转门”,农民可以在有能力的背景下进城,又可以在城市待不下去之后“返乡”。可以说,“小农”成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器和蓄水池,不至于出现拉美那样的“过度城市化”,大量农民向城市集聚以至于城市超载,缺乏退路的情况下沦落为城市贫民。因此,党政干部和基层政府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稳扎稳打,既要做好对资本下乡的监督,也要解决好土地流转后的后顾之忧,避免使乡村振兴最终变成一种徒有其表的产业振兴,而忽视了村民的利益和诉求。

  避免出现乡村振兴主体的“倒置”,以政府替代村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基层政府在乡村振兴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性,但要警惕以政府替代村民的乡村振兴模式。要明确,政府在乡村振兴中主要是发挥规划指导、公共服务的功能,政府要做的只是盘活农村资源、释放农村活力,要做到“内源式驱动”,即发挥村民的积极性。从目前的调研情况来看,要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关键在于组织建设,激活两种类型的组织,一种是经济型组织,即组建各种合作社,让村民从原子个体变成集合体,实现手头资源的集聚,以组织来发挥资源集聚优势和抵御市场风险;一种是社会型组织,即各种社会管理的自组织,充分发挥乡村熟人社会的自治优势,让矛盾化解在村庄内部,重建基层文化生态,树立风清气正民风,让社会组织成为政府管理的隔热层和缓冲带,降低政府行政成本,如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等。

  伍新木:乡村生态振兴一定不要以城市作为目标,不要以城市作为参照系,要让乡村充满乡愁,充满原生态。

  徐新桥:咸宁靠近武汉,适合打造针对武汉百万老人休闲颐养的高端、中端养老产业。但这类村庄不能是传统乡村的脏乱差,也不能简单照搬城镇社区模式,要体现乡村特色。

  阎占定:要坚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的理念。乡村旅游,贵在乡村性。“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理念,就是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是要有老家的味道、“妈妈的味道”。“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通俗地说,就是“不填塘、不挖山、不占田、不砍树”,让“垃圾不出村,污水不入河”,让“树上有鸟,河里有鱼,地里有虫”,让“年轻人回来,鸟儿回来,民俗回来。”

  龚先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定要避免层层定任务,不考虑本地实际。有的地方实行“一村一校”,结果随着农村适龄入学孩子不断减少,农村小学大量合并,许多学校的房子空置、闲置,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顶层设计非常重要,决不能盲目地下达任务书,不能搞一刀切的“行动计划”、统一规划,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文字整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