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要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强调
要坚持以实干促振兴,遵循乡村发展规律,规划先行,分类推进,加大投入,扎实苦干,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嘉宾
陈池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乡村振兴必须遵循乡村发展的客观规律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今年7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遵循乡村发展规律,规划先行,分类推进,加大投入,扎实苦干,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科学规划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有何重要意义?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遵循哪些规律?
陈池波:乡村振兴,规划先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坚持科学规划为先导,制定科学、系统的规划,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条件、重点任务、阶段目标、行动方案,绘制乡村振兴的愿景和蓝图,为乡村振兴引路导航。
经济社会发展遵循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演进规律,乡村振兴也要循序渐进,遵循乡村发展的一些客观规律。
一是要遵循城乡发展规律。乡村振兴是顺应城乡发展规律的战略抉择。中国的城乡关系经历着从二元到一元、从割裂到融合的演进过程。事实上,发达国家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也意识到乡村不能衰落。现阶段,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尚未完全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城乡发展规律,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逐步建立城乡融合、城乡一体、互促共进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引导城镇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向乡村合理流动,促进城镇和乡村联动改革、协调发展。
二是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中,摆在首位的就是产业兴旺。乡村产业发展要依托资源禀赋,要遵循市场规律来挖掘产业价值。当前我国农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不平衡,农业质量发展不充分的矛盾以及农业生产规模与效益不平衡,农业效益实现不充分的矛盾表现突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强农业发展动能、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势在必行。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充分挖掘乡村产业功能和价值。
三是要遵循生态发展规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遵循生态发展规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守住生态底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应各美其美,不能搞“一刀切”
记者:城镇化进程中,曾出现“一刀切”“千城一面”的问题,致使一些城市失去了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和个性特色。乡村振兴如果搞一刀切会不会出现丧失特色、“水土不服”的问题?一方面要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推进的总体部署,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陈池波:我国幅员辽阔,生态多样,乡村间发展水平不一,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农民期盼也有所不同,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需求,不能指望“一个方子治百病”,不能按照一个模式齐步走。乡村振兴要结合地方实际,尊重客观规律,注重区域特色,各美其美,不盲目跟风,避免陷入“千篇一律”的同质化误区,丢失了乡村韵味。
统一规划、统一推进的总体部署与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从统一规划的角度看,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确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国家发布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统一规划和全面部署。可以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地方政府应当在对农情乡情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整体设计,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找准自身特色与优势,制定与地方特色相适应的振兴规划,突出特色、分类施策。同时,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从实践的角度看,要切实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准确把握地域特色、民俗风情、文化传承和历史脉络,既充分借鉴成功经验又不拘泥于此,总结成效显著的发展模式,提炼出乡村振兴的共性规律,概括出多样化的乡村振兴路径,走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对于经济比较发达、区位优势明显的乡村,可优先发展休闲农业、民宿经济等产业,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对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庄,要统筹兼顾保护与开发,可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等产业。对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村庄,应考虑根据村庄发展实际另做谋划,确实需要迁建的做好搬迁重建工作。
乡村振兴不是城镇化的翻版,大拆大建的模式行不通
记者:以往一说抓战略、搞建设,一些人想到的就是大拆大建,乡村振兴能不能沿用这种思维?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怎么样才能做到既发展产业又“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陈池波:现在乡村振兴的动员令已让各地积极行动起来,但在少数地方也出现了大拆大建的苗头,热衷于搞乡村景观城市化,简单化地赶农民上楼,一味追求表面形式上的靓丽,外观上的整齐,这种急于求成、只求短期见效的误区必须避免。乡村振兴不是城镇化的翻版,必须牢牢把握“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一理念,吸取过去毁林开荒、围湖种田、砍树炼钢、填湖建房的深刻教训,注重村落的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的保留,防止贪大求洋、大拆大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乡村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乡村的优良环境、青山绿水和良好生态为人们的养生养老、创业创新和生活居住提供了更多选择空间,乡村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日益凸显。然而在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化肥、农药和农膜等投入品的过量使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偏低,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重等问题,导致农村生态环境亮起了“红灯”。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这两个目标,相互依托、互为补充,关键在于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我认为,要实现既发展产业又“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重点应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绿色生态技术研发与应用,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废弃农膜回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第二,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生态经济良性循环。进一步拓展农业文化、生态等多种功能,充分挖掘富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突出村庄的生态涵养功能。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农业、健康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拓宽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
第三,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加大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投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水污染防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继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村生活基础设施。
总之,乡村生态环境好了,田园风光、湖光山色、鸟语花香就会常驻乡间,散发持久的魅力;农业就会真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乡村成为人们心心念念、魂牵梦绕的美丽家园。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思辉)
(作者: 编辑: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