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雷巍巍通讯员王剑徐赐勇
黄石,襟江怀湖,打好三大攻坚战,水污染防治是重中之重。
大冶湖,黄石最大城中湖,连通长江,润泽四方。治理好大冶湖,是长江大保护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黄石重拳治理大冶湖,整治城市黑臭水体,真金白银砸向城市管网建设,让港渠河湖换新颜,力保一湖清水入长江。
30年未见的鱼现身大冶湖
蓝天白云,大冶湖畔。73岁的吴风林极目远眺,只见湖水汤汤,碧波荡漾。“跟小时候看到的一样,大冶湖就像一面镜子。”在刘树斌的记忆里,大冶湖湖水清澈,透过水面可以看清湖底的水草。下湖打鱼,鱼虾满筐,活蹦乱跳。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工业大发展,填湖造地兴起,土石源源不断地抛进湖里。逐渐缩水的湖面上,渔民搞起围网养殖,大冶湖被竹竿和鱼网分割得支离破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入湖中。人们发现,撒下鱼网,再也捞不起成堆的鱼虾。
保护大冶湖刻不容缓,从上到下立即行动起来。黄石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湖长,各级地方党政负责人任分段湖长,全面落实河湖长制责任体系。邀请长江委勘测设计院编制《大冶湖湖泊保护规划》,从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多个方面,对大冶湖进行健康评估,摸清问题,寻求对策,编制“一湖一策”实施方案。
拔掉竹竿,收走鱼网,让大冶湖休养生息。保护用上信息化手段,投资近200万元,建设大冶湖视频监控系统,大冶湖核心区堤防18.5公里,实现24小时在线监控。
最近,吴风林到大冶湖边散步总有惊喜:野鸭飞回来了,水鸟也多了。“有种鱼叫刀鱼,30年没在大冶湖见过了,如今一网能打捞20多条。”
53条“龙须沟”将变清流
8月28日,新下陆东港明渠,流水潺潺,清可见底。谁能想到,一年前,这条港渠还被列为轻度黑臭水体,是附近居民眼中的“龙须沟”。一年来,下陆区投资近5000万元,封堵26个排污口,新建截污管网2.2公里,让东港净水畅流、披上新装。最近检测数据显示,此段水质优于城市三类水体。
在黄石,像新下陆东港一样,直接连通大冶湖的港渠有53条。“治理大冶湖,问题在湖里,根子在港渠。”黄石市有关负责人表示,要花大力气整治城市港渠黑臭水体,让53条支流变清流,汇入大冶湖。
由此,一场整治黑臭水体战役在全市范围内打响。根据整治方案,该市提出,到今年底,城区10个黑臭水体全部疏浚一遍;河(湖)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100%;到2019年底,城区10个黑臭水体全部达到长治久清,不再产生新的黑臭水体。
今年,黄石计划投资3.4亿元,通过实施截污改造、底泥清淤、排污口整治、岸线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有效改善水质环境,确保锁前港等8个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黑臭,青山湖、五一湖、七一湖水体不出现返黑臭现象。
据了解,黄石将伸延河湖长制管理职能,为每条港渠配置一名港长,把黑臭水体治理扛在肩上,真正落实在行动上。
真金白银砸向管网建设
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关键在截污、控污,根本出路是完善城市管网布局。然而,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是,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黄石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历史欠账较多。黄石港区大码头村、新闸社区,下陆区老鹳庙片区,西塞山区黄厂街等多个区域雨污分流不到位,生活污水直排港渠或雨水管网,整改任务异常繁重。“打赢三大攻坚战,我们没有退路,要不惜代价,加强城市二三级污水管网建设。”黄石市有关负责人斩钉截铁。据了解,该市将筹资1亿元,专项用于城市管网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方案,该市将在全面普查污染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推进二三级污水管网建设,打通对接居民楼的“最后一米”,加快实现水体流域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从源头控制污水流入大冶湖,让大冶湖水更清、岸更绿。
(作者: 编辑: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