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凌墨
初春的北京,天朗气清。昨日上午,万众瞩目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起草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总理对报告提出了什么要求?记者就此专访了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信息研究司司长刘应杰。
出实招、有温度,让老百姓看得懂
“总理自始至终参与了报告的起草,从头至尾详细修改这个报告,特别是对报告的框架结构、指导思想、文风等方面都有明确要求。”
刘应杰用“新、实、精、活”概括报告特点。“新”就是从形式到内容,贯穿创新的理念。刘应杰说,“参与多年报告起草工作,感觉起草报告难度大,全国上下高度关注,报告要提出新思路、新举措、新表述、新概念。”
今年在“实”的方面,报告下了很大功夫。刘应杰介绍,总理特别强调,要各部门拿出真正管用的硬措施来,说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报告里面有很多非常扎实的措施,含金量很高,体现了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精神。”“精”就是精炼、精准、精细。总理报告一般2万字左右,今年要求压缩到1.9万字以下。事实上,压缩文字并不容易,因为每次征求意见后修改报告,都是要做加法的,很少有做减法的,起草过程中最多的一稿达3万字左右。“报告既要照顾到面,也要分解到各部门落实,这就需要字斟句酌,增加报告的执行力。报告文字和数据要准确权威,每一句话,每一个数字,反复校核,来不得半点差错。”刘应杰说。“活”,就是生动活泼。总理要求报告要让老百姓听得懂,口语化、接地气、有温度。报告语言风格力求朴实,也注意吸纳反映社情民意的网络语言,这在今年的报告中都有具体体现。
高得票率来自最大限度凝聚共识
近几年来,政府工作报告得票率都在98%以上,甚至超过99%。在刘应杰看来,政府工作报告的形成过程,经过无数次的征求意见和讨论审议,是一个最大限度凝聚全国上下各方面共识的过程。
刘应杰给记者透露了一个小插曲。去年开始,在报告起草过程中请来外国专家参加座谈会。外国专家非常兴奋,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向外国专家征求意见,这让他们觉得很新鲜。一位荷兰的专家说,他也建议荷兰政府学习中国政府的这种做法,广泛征求意见。
刘应杰介绍,今年的报告起草组于去年12月初成立,基本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衔接,12月31日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报告初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报告起草,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召开4次会议,对报告进行审议修改。
中国政府网前几天发过一个独家视频,“剧透”了演员葛优向李克强总理提建议的现场。刘应杰说,“每年报告起草过程中,都要广泛征求全国上下各方面意见。今年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全体会议之后,报告草案下发到全国31个省区市,以及中央党、政、军、群各部门一共148个单位,并召开多场座谈会,充分征求意见。”
与此同时,总理还亲自主持召开了3次座谈会听取意见。一是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加,二是听取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意见,三是听取教科文卫体和基层代表的意见。报告起草过程中,收集整理意见和建议1270多条,报告最终吸收了300多条重要意见。
用新词把握时代脉搏的跳动
从“创客”到“有权不可任性”,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会有一些新词出现。
刘应杰介绍,今年起草组特别增加了青年骨干同志,因为他们更有创新意识,更能把一些最新的东西反映到政府工作报告之中。究竟把哪些新词、新概念写进报告,也在探索。“比如,目前流行的‘吃瓜群众’,最初写进报告,后来修改时删去了,因为政府工作报告是件严肃的事情,在创新的同时也要兼顾准确。”刘应杰说。
今年的报告里,谈到简政放权、“放管服”,用了这样一句话,“除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把简政放权、“放管服”真正的含义充分表达出来了。
刘应杰深有感触地讲,“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报告不是写出来的。”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只有干得好,才能写得好,特别是去年的成绩部分。二是报告中的很多政策措施是经过反复讨论斟酌、广泛征求意见达成共识后形成的。比如,去年报告中关于退耕还林、农村电网的改造内容,每一项政策的制定,都是几个政府部门反复沟通、形成决策,最终才反映到报告中。
(作者: 编辑:唐芳)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