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中联部宣介湖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荆楚第一信用村” 1200余笔贷款无一逾期
发布时间:2017-05-24 08:52:24来源:湖北日报进入电子报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林建伟 通讯员 杨惠春

19日,嘉鱼农商行负责人来到该县潘家湾镇东湖生产队,生产队党支部副书记黄文龙大步迎上前来。“18日、19日三笔到期的贷款,总共67.5万元,我提前和养殖户说好了,将按时还款!”

不用抵押物,凭借信用签合同,就能从银行获得贷款,这样的美事,在东湖生产队是常态。在过去13年里,该生产队每年都被省信用环境建设办公室评为信用村,有着“荆楚第一信用村”美誉。“信用是我们队的金字招牌,砸了这块招牌,就等于断了生产队的发展路。”黄文龙说。

5000元到15万元的信用累积

凭个人信用就能贷款

“鱼儿正长个,夜里要喂足饲料,早上7点才睡。”农户杨建承包了60亩鱼塘养殖黄颡鱼,鱼饲料8800元/吨左右,这对他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

去年7月,杨建从嘉鱼农商获得15万元贷款,用于购买饲料。相比赊账,现金购买饲料每吨便宜500多元,这一项就节省成本近4万元。

凭个人信用就能贷款,美事是如何炼成的?

这还得从2004年说起。

那年,杨建想养鱼,资金不足,嘉鱼农商行及时伸出援手。在进队调查后,朴实和勤劳,成为贷款敲门砖,杨建获得首笔5000元贷款。

2006年上半年,杨建投入资金扩大养殖面积,手头已无盈余。当年5月,农商行1万元贷款到期。“一定要按时还!”杨建找亲戚朋友借钱,及时归还借款。“合作了13年,农商行信得过他。”嘉鱼农商行潘湾支行行长张茂勤说,从当初的5000元起步,到去年最多时的15万元,杨建从未逾期还款。“信用是通行证!”黄文龙说,它让整队的人畅行“绿色通道”。信用“高地”变成资金“洼地”。农商行在东湖生产队率先推出了“3+3”农户联保贷款,无需抵押,利率比一般贷款低10%。对东湖生产队的年度贷款额度,从2011年的120万元飙升到2016年的710万元。

定下的老规矩不能坏

队干部垫付17万元贷款

“黄书记,感谢去年困难时帮我一把,7月份我想继续申请贷款。”近日,养殖大户付建安找到黄文龙。“好,我们来协调农商行!”黄文龙表态。

回想起去年夏天的经历,付建安仍心有余悸。7月罕见的洪水,将他的180亩鱼塘全部淹没,损失惨重。

而8月26日,是农商行20万元贷款到期还款日。付建安慌了神,干脆跑了出去,任驻队信贷员怎么打电话也不接。“我当时也慌了,收不回贷款,全行绩效考核受影响。”农商行驻队信贷员鲁华锋说。无奈之下,向黄文龙求助。“黄书记,我今年亏大了,手上只有3万元,筹钱也筹不到,真没办法!”电话那头,付建安诉苦。“你先回来,我们一起想办法。”经黄文龙劝说,付建安回到东湖生产队,感动一幕令他至今难忘:黄文龙和几个干部筹集17万元,送到农商行负责人手上,贷款及时还清。“生产队定下的老规矩不能坏,借银行的钱,必须按期归还,一分钱都不能少!”对于荆楚“第一信用村”金字招牌,黄文龙格外珍惜。

付建安没有辜负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依靠向亲戚朋友借款及打工赚钱,今年春节前,分6次偿还了17万元借款。“队干部个人先行垫付,就不担心农户欠账不还?”面对记者疑问,黄文龙微微一笑:农户朴实守信,不是特别困难不会赖账。万一不还,我们队干部来养鱼,180亩的水域,一年赚17万元不在话下。

10多年来,东湖生产队农户已经有了共识——砸诚信招牌,就是自断致富路。农户自发成立贷款协管小组,监管贷款资金不挪用,不外流,全部用在发展刀刃上。

2012年5月,一名农户从农商行贷款10万元后,准备高利贷借给远房亲戚盖房子。黄文龙得知后,在第一时间追回了这笔贷款。

诚信招牌铺就致富路

全队人均年收入增至1.7万元

在东湖生产队,借款、还款每月都有发生。2003年至今,嘉鱼农商行已累计向该队发放贷款1200多笔,金额4000多万元,收回率100%。其中2012年至2016年5年间发放299笔贷款,金额超过3600万元。“以前,农户信用意识不强,银行不敢贷,或者需要抵押。现在,银行和农户之间互信互利。”嘉鱼农商行副行长陈翔,见证了农民信用观念的改变。

诚信招牌铺就致富路。

42岁的曾康恩,是队里留守人员代表。从20岁开始养鱼,在东湖生产队承包了161亩水面。“预计今年收入超过30万元。”门前停放着私家车,曾康恩日子红火。

看到曾康恩的好日子,不少外出打工的农户纷纷返乡,复制曾康恩的发展模式。东湖生产队的水产规模从过去不足1000亩到如今的4500多亩,杂鱼粗养变成了特色精养。

去年,东湖生产队的年人均收入超过17000元,全队90%以上农户住上了楼房,超过1/3的家庭有了小汽车。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