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汉川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火如荼
图为:潜江小龙虾加工
图为:随州香菇加工现场
图为:五峰唐家坝水库前下山的客车
湖北日报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重点是“三农”,成效看“三农”。
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建设农业强省。五年来,省委、省政府把握全局,精准施策,将“重中之重”这根红线贯之“三农”,克难奋进,扎实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深化农村改革,全省农业农村发展保持了“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为实现富民强省战略目标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保障。
看农业——粮食生产拾级而上,每年增产10亿斤量级,2015年粮食总产达540.7亿斤,比2014年增产23.8亿斤,创下历史新纪录,去年大灾之年,粮食总产仍稳定在500亿斤以上;食品加工业一举超过汽车和钢铁,跃升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去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7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0.2%,规模排名保持全国第5位。
看农村——“一体化”推倒“二元墙”,城乡鸿沟加速消弭,公共服务与保障体系向农村延伸覆盖,办事不用出村,看病养老不用愁,义务教育全普惠,农民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新农村建设马力十足,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各项改革波澜壮阔,层层递进。“三权分置”引领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享誉全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破冰前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纳入全国试点“整省推进”。
看农民——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较快增长,2014年我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2016年达12725元,继续领跑中部六省。四大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全面实施,小康路上,不落一人,全省平均每年有50万人“甩贫帽”,幸福洋溢在每一个农民的脸上。
这是嬗变的五年,也是辉煌的五年。这几年,是湖北农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湖北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这份沉甸甸的“湖北答卷”,书写着向党看齐的政治意识,彰显了农业大省的时代担当。
回望来时路,我们由衷体会成绩的珍贵。
它,凝聚着省委、省政府“重中之重”的决策力量。每年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进会等“农字头”会议上,决策者必谈“重中之重”理念,必讲“重中之重”道理。每年“三农”综合考评给市县排位次,逼各地出实招下真功。“四个一批”工程持续推进。荆楚大地议“三农”、谋“三农”、强“三农”氛围深厚。
它,得益于省级财政真金白银的投入。近五年来,全省地方公共财政对农林水事务支出年均增长10%以上,投入总额将超过前二十年总和,全省上下形成“三农”工作强大合力。
勇立潮头风正劲,乘风破浪好扬帆。省十一次党代会即将召开,恰逢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进入最后五年的决胜阶段,湖北作为农业大省应有大担当。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一方面,农业农村发展迎来基础保障地位更加凸显、国家财力和物质基础更加雄厚、改革红利加速释放等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一系列挑战,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着眼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厚植“三农”优势,夯实“支点”大底盘,在荆楚大地上书写更加精彩的“三农”华章。
农产品加工业欣欣向荣
从2009年底,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的战略决策,几年来一年一个台阶,从2009年不到4000亿,2013年突破万亿,2014年达到1.19万亿,2015年达到 1.29万亿,2016年达到1.37万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我省“三农”发展的火车头,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新增长点、结构调整的加速器,已成为我省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就业最多、效益最好、农民获利最多的“五最”产业。
食品工业成为我省第一支柱产业。2016年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450.04亿元,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连续五年保持我省第一大产业的位次,在全国的位次连续四年保持前五位。农业总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之比1:2.43。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集群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去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423家,同比增加173家,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2.9%。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企业6家,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企业14家。亿元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381.16亿元,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业的比重达到90.7%。
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县域经济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在全省17个市州中,襄阳、荆门、荆州、孝感、黄冈、随州、仙桃、潜江、天门等9个市的农产品加工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其中过千亿元的有武汉、襄阳、宜昌、孝感、荆门、荆州等6个市。
园区实力进一步增强。目前我省现有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30家,为农产品加工业最具活力的聚集区。2016年30家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287.24亿元,同比增长13.31%。
名牌建设成效明显。2016年农产品加工业省级以上精品名牌数达到1538个。一批有影响力的“湖北加工”在全国市场上脱颖而出,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省知名品牌最集中的行业。
高标准农田建设快马加鞭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国家实施“藏粮于地”的重要战略。省委、省政府定下目标,到2020年,建成3570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如今47个粮食主产县(市、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全省整合发改、财政、国土、水利、农业等部门资金约70亿元,高起点谋划,真金白银助力,今年将再添339万亩高标准农田。
起点高。省里成立了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协调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省里先后出台的一系列文件,为我省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基础。实行项目、资金、任务、招投标、责任“五到县”,由县统筹安排和自主决策使用建设资金,亩均投入标准达到4000元。
底数清。先后三次对全省及47个粮食主产县(市、区)“十二五”以前农田建设项目摸底,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5年全省耕地面积约7639万亩,其中,基本农田面积5744.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5.2%。47个粮食主产县(市、区)总耕地面积5677.4万亩,其中基本农田面积4507万亩,占全省基本农田的78.5%,占47个粮食主产县(市、区)总耕地面积79.4%。
进展快。襄州会议以后,47个粮食主产县(市、区)都制定了2016年整合项目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明确了项目区建设地点;规划了200个子项目,拟整合项目资金36亿元,建设13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公安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体现了新标准和集中连片的新要求,实在可行,可以成为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的模板。武穴市不等待不观望,夏收之际就组织100多人,在万丈湖办事处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的硬化水渠。钟祥市整合部门资金8000余万元,吸引社会资金2000多万元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新农村建设异彩纷呈
省委、省政府从2008年起,先后开展了仙洪试验区、鄂州等地城乡一体化试点、7个山区脱贫奔小康试点县、88个新农村建设试点镇、大别山试验区、武陵山试验区、竹房城镇带、荆门“中国农谷”等8个层面的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试点,覆盖了全省60%的乡镇。
形成了全省上下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分期分批在平原、山区、丘陵、城市、乡镇、革命老区、少数民族等不同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为市州、县开展试点工作提供了示范,黄冈借助大别山试验区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一批绿色示范家园;武汉、宜昌、襄阳、荆门等地自加压力、加大投入,建成了一批独具特色、具有带动作用的新农村示范村、典型村。
筑牢了农业丰产丰收的良好基础。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有效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省粮食产量连年丰产丰收,水稻、棉花、生猪、茶叶、水果、淡水产品、禽蛋、蜂蜜等农产品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促进了农民收入较快增长。通过农内增收、务工增收、政策增收、财产性转移增收等途径,促进了农民收入较快增长。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656元,2015年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44元;今年上半年达到5423元,同比增长9.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
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全省农村教育条件明显改善,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进;文化惠民活动深入开展,农村活动广场、村图书室建设逐步普及,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活动形成常态;全省“新农合”参合率、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超过95%;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率分别超过82%、40%。
维护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注重农村精神文明、乡风文明建设,重视乡土文化、文明礼仪的传承与培育,建设了一大批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活动场所。各级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在驻村帮扶过程中,访民情,办实事,促进党群关系和农村稳定。
农村改革波澜壮阔
以土地“三权分置”为标志,全省农村改革由点及面、层层递进,有效突破难题,成为全局工作中的一个突出亮点。
2012年,湖北在全国首次提出将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实现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的创新,“武汉模式”被全国借鉴。
在武汉农交所的示范引领下,各县(市、区)统一建立了“三资”交易监管平台,54个县(市、区)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截至去年底,各级交易市场已办理交易10.1万宗、交易额240亿元。
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启动,京山挺进全国试点县之列。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试点从1个县市扩大到10个县市。大冶开创“三农”金融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受到国务院办公厅督查组点赞。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两权”抵押贷款,选择宜城、大冶、公安等12个县市先行试点;全省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工作进度位居全国前列。
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逐渐消弭人们对“谁来种田”的焦虑,截至去年底,全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到70521家和25630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每年达10万余人。
省委、省政府在仙桃、襄州等10个县(市、区)启动农村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城镇化体系,将新型农村社区与工业园区建设、农民就业、土地集约利用结合起来,盘活了土地资源,解放农民,破解城镇化筹资、用地难题。“四化同步”试验示范在全国争先。试点以来,各试点乡镇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形成了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镇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还有,一系列农村改革继续破冰前行——生猪价格指数保险、水产养殖保险均实现零的突破。推行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和覆盖面;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垦改革、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农科教体制改革、森林资源流转条例出台并实施。
统筹: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撰稿:宋伟 杨明杏 沈楠
(作者: 编辑:连明明)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