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白米饭 一年如何卖出32亿元(图片源自网络)
湖北日报(荆楚网)消息(记者裴斌 龚宇轩 通讯员张玲 何昱燊)“去年生产的大米,一粒不剩全都卖完啦!”因为实行了“稻虾共作”,又种植了优质的稻种,潜江楚稻虾合作社的种养大户刘辉不仅不用担心“粮难卖”,还以高出市价不少的价格把大米售罄。
“花钱吃不到好米,大米卖不出好价”是困扰许多农民粮食生产的难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潜江实现了“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保障了国家的“米袋”,还鼓起了农民的“腰包”,更确保了“舌尖上的安全”。
虾稻共作 通讯员刘辉 摄(资料图)
村民插秧 通讯员刘辉 摄(资料图)
一碗白米饭的“出生”
二月底的潜江乍暖还寒。位于龙湾镇瞄新村楚稻虾合作社的2400亩稻田里注满了水。刘辉带着记者爬上田埂,他边比划边说,你别看现在水里静悄悄,到了傍晚的时候,田里的虾苗就都跑到浅水区来觅食了。
2013年,“虾稻连作”升级版——“虾稻共作”模式问世。“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为小龙虾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饵料;而小龙虾产生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刘辉说,由于采用了湖北农科院改良的稻种,生产的米质多项指标可达国标一级。
“‘虾稻共作’模式是很成功的,每亩稻谷能节本增收200多块钱,最重要的种植期间几乎不需要再用农药和化肥,生产的稻谷都是绿色纯生态的。”品质好价格自然高,刘辉自信地说,今年2000多亩水稻的销售额就能达到近500万。
2015年,楚稻虾合作社成立,当年承包下400亩土地。今年,合作社一口气承包了2400亩土地用于“虾稻共作”,两年时间翻了六番。
“虾乡稻”牌系列虾稻(大米) 记者裴斌 摄
一碗白米饭的“自我修养”
再平凡的东西,做到用心,都会变得不平凡!
除了在种植环节讲究绿色生态,收储过程中也非常考究。“我们称为‘不落地收购’,就是让收割机收割完后直接运回烘干、加工、储存,避免参杂其他大米和杂质,保障纯度。”王乐说。
王乐是湖北虾乡食品公司副总经理,接受记者采访前他刚从一家合作社赶回公司。原来,公司上下正在为今年扩大虾稻的种植规模做准备。
这家主打“虾乡稻”大米的企业一路走来可谓势如破竹。2012年,湖北虾乡食品公司成立。公司成立头一年就主打“虾乡稻”品牌。没料到,投放到市场上的4万多斤大米,很快被抢购一空,并创下15万元销售业绩。“虾乡稻”悄然走红。
2013年,虾乡食品公司产销大米18万斤,仍供不应求。2016年,公司与3000余农户及4个合作社与该达成协议,粮食耕种签订单、包回收。同年,虾稻产量达到1200万斤,销售额超过6000万元。即便如此,“虾乡稻”的大米每年仍有一两个月处于脱销。
“市面上普通的大米2块多钱,但虾稻(大米)最贵的卖到29块钱,最便宜的也要4块钱。”王乐说,虽然产量不比杂交水稻高,但“虾乡稻”口感更好、有嚼头,大多消费者都会成为“回头客”;此外,市面上许多大米的食品安全级别连无公害都达不到,“虾乡稻”最低也能达到绿色食品级别,这也是它受到青睐的原因。
今年,楚稻虾合作社承包下2400多亩田地实行“虾稻共作” 记者裴斌 摄
一碗白米饭的产业经
一个再传统不过的行业,一种再普通不过的食物,就是被作出了格调。
据统计,目前潜江“虾稻共作”面积达到50万亩,2016年虾稻(大米)创造产值32亿元,注册相关企业数十家。
2017年,潜江市委1号文件中提出:把虾——稻产业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标杆产品、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富民工程,推进虾——稻产业全产业链升级发展,打造中国虾——稻产业第一市。
与此同时,一场“虾——稻”专项整治行动也在如火如荼开展。完善“虾——稻”生产、经营第一责任人制度;对检测发现不合格的“虾——稻”产品查处率达到100%;生产环境污染事件查处率达到100%;对各环节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添加剂查处率达到100%。
“潜江已经掌握了‘虾稻共作’最高端最前沿的种养殖技术,在一些细节上还不要不断打磨升级。”潜江市委副秘书长、市农办主任陈运长说。
每天傍晚,刘辉都会来到湖田边转悠,一会儿附下身来看看水里的“虾宝宝”,一会儿又站起来远眺稻田,双眸里满是期待。
(作者: 编辑:王淳)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