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于我们在法治轨道上自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夯实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宪法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宪法自身完善的内在需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必将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的十九大上被写进党章,明确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如今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被确立为整个国家的指导思想。从党的指导思想到国家的指导思想,把党章与宪法有机衔接,彰显了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有利于形成社会共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根本遵循。
推广近年来党带领人民创造的宝贵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励精图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样的局面,来之不易。如何让我国目前的良好发展势头延续下去,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新时代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越来越需要与时俱进的总章程做指引。而由宪法及时确认和高度凝练党领导人民所创造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伟大成果和宝贵经验,并使之上升为宪法规定和制度安排,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从而有效破解改革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提供全面深化改革系列举措的宪法依据。 “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一方面,我们要锐意进取,勇敢地闯,大胆地试;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审时度势,谋定而后动。因为当下要深化的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多方面在内的全面改革,所以必须加强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必要依据。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通过修改宪法,在根本大法层面做出制度性安排,以更好地发挥宪法对于改革发展的规范、引领、推进和保障功能。例如,此次宪法修改规定设区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这就为地方立法制度提供了合法性依据,将极大推动地方因地制宜运用立法手段解决本地区实际问题,及时完善地方治理,进而激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创造性。又如,宪法修正案中增加有关监察委员会的内容,使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于宪有据,这将推进反腐败工作规范化法治化,为推动反腐败斗争取得更大成效提供法治保障。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规定。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因而迫切需要国家根本大法为党和国家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支撑。这次修宪,正是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其中包括坚持党的领导、人大制度、统一战线制度、宪法宣誓制度、国家主席任期制度、国务院管理制度、地方立法制度、监察制度等诸多方面。这一系列制度规定,是健全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也是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顶层设计。应该说,修改宪法不仅体现了我国宪法的与时俱进,而且使我国宪法具有更高的统摄性,在化解来自国际国内的重大挑战和风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上发挥更大作用。
总之,此次修改宪法把党的十九大所确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了国家根本大法,这必将为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宪法保障。
(作者:杨柳)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