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十九大代表风采

[基层代表在行动]游艾青:圆了湖北自己的“稻种梦”

发布时间:2017-10-07 08:56:02来源:楚天都市报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游艾青在试验田里查看水稻

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凌墨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王永胜

刚刚过去的9月是水稻育种专家游艾青一年当中最忙碌的一个月,正值秋收季节,东往江苏、浙江,西到四川……他辗转奔赴于省内外多处水稻基地,忙着参加各种水稻验收会。

忙并快乐着。民以食为天,一粒稻种,在游艾青眼里,就是全部世界的重量。

从1987年读研究生时开始,游艾青和水稻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的数十年间,他和他的团队在稻田与试验室里立志培育新品种,硬是扭转了“楚人种田、吴蜀供种”的局面。

游艾青,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作为我省科技界唯一代表,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选育湖北自己的水稻新品

一粒种子“卖”出402万元

9月30日,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试验田里,满目新黄。秋风轻拂,稻穗低垂。游艾青双手摩挲着他亲手培育的稻谷,脸上的疲劳一扫而光。在这片试验田里,每个优良稻种的背后,都包含有游艾青和他的科研团队10多年的心血。

世人皆知“湖广熟、天下足”,但不知湖北缺良种,长久以来,都是“楚人种田、吴蜀供种”的状况。对此,游艾青和他的团队10多年前就立下目标:选育湖北自己的新一代优质中稻品种。

杂交水稻需选用两个性状优良,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又能互补的品种杂交,以生产出更优良的水稻品种。一位育种人员平均一年至少要研究水稻的1万个组合,有时候甚至多达三四万个。如此,在无数个“偶然”中得到一个成功的“必然”。十年磨一剑,对于游艾青和他的同事来说,就是无数个挥洒汗水的日常。

游艾青说,为了缩短育种时间,他们在试验中引入细胞工程和分子标记育种技术,使进度加快了一倍。如今,游艾青和他的团队已育成5个优质杂交中稻新品种,品质达国标,亩产达800公斤。

新品种获得了市场的青睐。其中,水稻新品种“广两优5号”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其开发权和经营权于2013年以402万元的价格转让,创下我省单个水稻品种转让费最高价,其它4个新品种也分别以85万元—188万元的价格转让。

目前,我省自主选育的水稻品种在全省覆盖率上升到45%以上,“楚人种田、吴蜀供种”的状况已经成为历史。

如候鸟般“转战”南北

27年几乎没在家过春节

1965年,游艾青出生在江汉平原的天门市蒋场镇,幼年时他和大部分同龄人一样吃不饱饭,这段饥饿的记忆让他对粮食很敏感。后来他凭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江苏农学院,将自己的一生与粮食紧紧联系在一起。

对于水稻育种专家来说,“南繁”是不可不说的经历。水稻是喜温作物,育种只能在春夏进行,每年秋冬季节,育种专家们就转战光温条件俱佳的海南。

从1990年参加工作开始,27年来,游艾青每年赴海南陵水基地进行南繁工作,年复一年,如候鸟一般。“第一次上岛,我一辈子都忘不了。”1990年夏天,刚参加工作的他和两个同事扛着5麻袋种子,从武汉坐火车、转汽车、搭轮船,在路上折腾了近5天,半夜才到目的地。

在海南育种基地,除了毒辣的太阳,蚊虫叮咬,还有说不出的孤独。27年来的春节,游艾青几乎都在海南度过。“五一”播种,“十一”收种,春节整理材料……一年365天,游艾青每年休息的时间掰着指头都能数出来。而草帽和胶鞋都一直放在游艾青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只要有时间,他就往试验田里跑。

这个“十一”长假,他又没休息。除了试验田里的事,他还要把自己对于科技创新机制的一些思考和建议写下来,准备带到十九大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