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之余,任秀兰在单位休息 张寒微 摄
回到安置房,任秀兰为哥哥做了一碗热气腾腾的小面 张寒微 摄
光明网重庆2月15日电(记者李宏 通讯员张寒微) “搬到安置房后我也找到了工作,日子好过多了!”在长寿区新市街道何石桥社区,51岁的任秀兰笑着告诉记者。四年前村里征地拆迁,她们一家七口分到了两套安置房,不用再靠务农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了。
“我们家庭情况特殊,父母都是再婚。”任秀兰出生在新市街道新光村6组,作为家里的老幺,她有一个同父同母的姐姐、一个同母异父的姐姐、一个同母异父的哥哥,以及一个同父异母且天生聋哑的哥哥任长春。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和残疾哥哥,任秀兰结婚后依旧住在娘家。一大家人的生活都指望着夫妻二人种的几亩地,日子十分清苦。
2007年,任秀兰父母相继去世。临终前,父亲担心失去双亲后的儿子孤苦伶仃、无人照顾,甚至想到要毒死任长春。
“我跪着跟爸爸承诺,只要我活着,哥哥就肯定有饭吃。”提起往事,任秀兰有些哽咽,儿子在外面读书那些年,家里缺少帮手,那时候每到农忙季节,夫妻二人总要受一顿辛苦折腾。
2013年,新市街道规划建设长寿工业走廊,任秀兰一家居住的新光村也在征地范围内。作为第一批征地农转非居民,拿着近30万的补贴赔偿款,任秀兰一家人住进了新建的何石桥社区安置房。父子二人外出打零工,任秀兰和儿媳也没闲着,向附近的村民借了两亩地种水稻和蔬菜,饮食蔬菜基本可以自给自足。
“社区看我家困难,还给我安排了工作。”任秀兰在安置房物业管理公司担任电话接听员,每天监控十几幢住房的电梯运行情况,协助保安做些简单的记录工作,每月可以拿到1700元。加上哥哥任长春每年领取的6000元社保金,一家人年收入也有三四万了。
“现在哥哥自己会热饭,还可以帮着我简单打理自家的菜地了。”任秀兰乐呵呵地告诉记者,经过长年的摸索,哥哥基本能看懂自己比划的手势了,安置房社区配备的天然气等设施,也让他在生活自理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过年社区来慰问哥哥又送来了米和油,我们都非常满足了。”
任秀兰说,下班回家可以逗弄两个孙子,这样的日子简简单单,一家人却很幸福。
(作者:周婵)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8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