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农田院士朱英国逝世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红莲杂交稻孕育人朱英国:楚国种 天下丰
发布时间:2017-08-09 15:01:34来源:荆楚网-楚天金报进入电子报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要求湖北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

8年前的8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湖北,要求湖北努力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从“支点”到“支点+前列”,湖北承担的使命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湖北发展的目标被寄予更高的期待:以创新促转型,以改革谋发展,打造湖北经济升级版。

本报今起开设“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创新样本”栏目,重访党和国家领导人考察过的高新技术企业,牢记嘱托,报告这些样本企业的新探索、新进展。

一望无垠的稻田,在常人看来是丰收的喜悦;在武汉大学一位教授眼里,这是他毕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四五十年来,他的头发由黑变白,由武大学生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研究的红莲型杂交稻由不被认可到如今种植过亿亩……他是朱英国,著名杂交稻专家,一位可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肩的泰斗。

远赴海南育种一年干两年事

武汉的天气日渐转凉,74岁的朱英国和他的研发团队,像往年一样要移师广西、海南。红莲型杂交稻的成功,海南育种基地功不可没。

从1972年起,朱英国每年都要到海南陵水县的南繁基地育种,从头年的11月一直待到次年的4月。因为在南繁育种,每年可以比湖北多种一季水稻,使育种周期缩短一半,“一年可以干两年的事”。

研究水稻是件苦差事,朱英国却乐此不疲。出生在湖北罗田县农村的他,放过牛、种过地,这段经历让他深知农民的疾苦和农村的落后。

1959年夏天,朱英国考上武汉大学生物学系。“大学期间,我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朱英国眼含泪光对记者说,看到那么多人因饥饿而丧命,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水稻研究。

技术创新造就水稻“高富帅”

红莲杂交稻的诞生,源于40多年前。1972年,朱英国和科研人员用海南岛的“红芒”野生稻作母本,与几十个常规稻种杂交,历经反复试验筛选,发现其与常规稻种“莲塘早”杂交多次的后代种质非常好,于是,红莲的名称及其第一代诞生。这项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随后,朱英国带领他的团队,在红莲的三个亲本中不断试验、改良。目标只有一个:将每一个亲本打造成水稻中的“高富帅”和“白富美”。这样,杂交后得到的种子才会更加高产、优质、广适和生态。而上千次的杂交试验,可能才会得到两三粒种子。此间,朱英国一直强调,要用基因重组、克隆、辐射和分子标记等现代生物技术进行科学试验。

几十年来,红莲家族中的红莲优6、珞优8号、珞优10号陆续诞生。如今,红莲型杂交稻在全国以及东南亚等地区的推广种植面积,累计已经超过1亿亩。其中,仅珞优8号就达到2000多万亩。“楚国种,天下用”的梦想,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也因此,在国际杂交水稻中,朱英国的“红莲型”,与袁隆平院士的“野败型”、日本的“包台型”三分天下。其中,“野败型”和“红莲型”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种植,被誉为“东方魔稻”。

在市场推广中,朱英国坚定地认为,科学家就是要做研究,产业化交给企业家去经营。正是这种创新思想,让他的基础、应用和产业化三支团队得以良性运转。

粮食安全离不开稻种创新

据中国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日前预测,中国今年大米产量可能下降0.7%,至2.028亿吨,这将是2003年以来中国首次出现大米产量低于前一年的情况。

粮食安全,正成为我国面临的严峻考验。对此,朱英国一直强调,水稻是中国的原始创新,创新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对于红莲型杂交稻来说,种质资源的创新,是最最根本的创新”。

红莲的三个亲本之间不断杂交,时间一长就会形成“近亲结婚”,从而影响种子质量。于是,朱英国带领团队,不断地把野生稻中生命力最顽强的基因,通过生物技术转移到亲本中,提升亲本质量,从源头保证种子的品质。

同时,水稻种植面临天气多变、土壤污染和环境恶化,以及面积减少的窘境。“正因为此,红莲型稻种需要通过不断改良,增强适应性。”朱英国说。

也许正是意识到粮食问题的危机感,朱英国每天急匆匆的脚步没有半点懈怠。

(楚天金报2013年10月18日报道)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