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美丽中国长江行——共舞长江经济带

【美丽中国长江行】益阳赫山区:昔日烂泥湖变身“聚宝盆”

发布时间:2018-05-17 17:11:51来源:华声在线

【美丽中国长江行】

益阳赫山区:昔日烂泥湖变身“聚宝盆”

亲历者讲述40年前的艰苦岁月

益阳市赫山区航拍全景。

华声在线5月16日讯(记者 刘玉锋 卢小伟)居住在洞庭湖区的人们,与水之间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他们因水得福,又受水之苦。5月15日上午,“美丽中国长江行—共舞长江经济带.生态篇”湖南站媒体团来到益阳市赫山区泉交河镇菱角岔村,探访赫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这个村子属于烂泥湖大垸,曾经很多年内水患泛滥,干旱侵袭,上世纪70年代开展了益阳水利建设史上一场历时之长、耗资之大、收效之巨的“烂泥湖治理工程”,为益阳赫山区走好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奠定了基础。

68岁的高赢州,是这段治水岁月的亲历者,回望当年,此情此景仍历历在目。5月15日中午,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向记者口述了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历程。

益阳市赫山区航拍全景。

十年九灾,村民想给烂泥湖动一场“大手术”

44年过去,我曾经历的那场“战役”依然会在梦中闪现。在20多岁时,有幸参与益阳县历史上这场浩的大水利治理工程,真是难以抹去的记忆。

烂泥湖,以前叫“来仪湖”,南宋开始,这个区域水害就严重。到1954年,当时849平方公里烂泥湖大围里,分布着大大小小20多个堤垸,多数堤坝单薄矮小,挡水能力非常弱,每到7、8月汛期,这里水患四起,村民怨声载道。

8岁那年,我所在的苏家垸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水灾。我们家的房子地势还算高,但那次也没幸免于难,洪水淹没了屋顶超过一米多深。站在半山腰俯瞰,整个垸子变成了一片汪洋。我的父亲、祖父蹲在一旁连连叹气。那场水灾持续了整整一个多月,父亲忙得双眼通红。那时,我对这个经常可去戏水的地方,真是又爱又恨。

因连年灾害,十年九不收,村民总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甚至外出讨米逃荒。慢慢地,因洞庭湖的蓄水面积减少,烂泥湖的水位抬高,汛期越发明显。1969年到1974年,先后有10多个小垸溃决,数万亩农田被淹,民不聊生。

烂泥湖的治理,成为益阳县政府的一块心病。村民们都希望给烂泥湖来一场“大手术”。

耗时三年,全县40多万人自带干粮参与治理

这场浩大的“手术“在1974年正式动工。那时候,我是泞湖公社一大队的支书,还记得,在新河堤坝上正式开工的那天,正是初冬,寒风猎猎,人心澎湃。

台下站着近7000人,我作为代表发言,十多分钟的讲话,最后以改写毛主席的诗词《重上井冈山》结束,“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双肩挑日月,笑指造乾坤。”宏亮的声音,回荡在烂泥湖的上空,振奋人心呀!

这是一段异常艰苦的岁月。我们整个大队的男劳动力、强壮的女劳动力都参与了治理工程。1975年第二期工程,在一段低洼处,我们花了近五个月的时间填方。那年苦咧,天下大雪,零下五六度,我每天凌晨5点起床,赤脚踏进湖里,先凿开冰,再把沁上来的水排干再填方,从早上6点半忙到下午6点。晚上,大家窝在一个工棚里,累得倒头就睡。那年,我整整三个月没回家。

其他工队也面临各种问题。在筑堤填方中,有个地方出现多次塌方,担了几天的土,却沉滑不见了。即便用楠竹夹芦苇整块铺在淤泥上再担土,也会整块沉落。村民们不信邪,提出:堤塌一方,挑土一丈;担了又沉,沉了再担,反反复复,终于完工。

这项水利工程,花了整整三年,全县40多万人自带干粮,完成劳动工日4348万个,人工开挖干河39.8公里(现称撇洪新河),支渠11条,共39.9公里,形成了完整的防洪大堤封闭圈和内外调蓄水利体系,解决了湖区的洪涝之害。

68岁的高赢州讲述40年前的艰苦岁月。

复美“来仪”,湖区走向现代农业发展路

治理工程初见成效,自那年起,烂泥湖再未出现太大的洪涝灾害,恢复了千百年前的“来仪湖”美好,粮食产量大大提升。

1978年,改革开放。村民们生活日渐好起来,村里大片的茅草屋,慢慢不见了,眼见着一幢幢两层楼的砖瓦房出现。1983年,我们家也盖起了两层楼的砖瓦房。

时间过去这么久,现在的烂泥湖,水波不兴。新河,上接资江,汇入湘江,成为烂泥湖区域汛期来时的最大保障。

现在,我退休在家,有空的时候,会带着4岁的孙女去新河边走走看看,眼前浮现出一帧帧当年治理的画面,真是让人感慨啊。当我跟别人说,新河是人工一点点开挖出来时,他们都不相信。谁都想象不出当年是怎么做到的哇!

经常看新闻联播讲“长江经济带”,这项水利工程,不正是很好的说明嘛!如今,在益阳赫山区政府的领导下,湖区人开始走上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原来的烂泥湖变成了聚宝盆,鱼米丰盛,瓜果飘香。在水的哺育下,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勒!

(讲述人高赢州,现年68岁,益阳赫山区菱角岔村村民,系烂泥湖治理工程亲历者。本文所引用的相关史料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