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黄珺)荆州,拥有483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和651公里优质岸线,是南北大通道“节点”、两湖平原“中心”。5月16日,“美丽中国长江行——共舞长江经济带·生态篇”网络主题活动来到荆州,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这里探访长江流域生态建设成果。
岸线复绿还绿于民
便利的交通条件,让荆州自古就是商业重镇,而对水体的过度利用开发,又让荆州饱受生态之痛。但如今,位于沙市区的荆州港航务集团八码头,已经看不到码头的丝毫痕迹,生态复绿工程正在推进。
沙市的“岸线复绿”工程,西起海山公司码头东至荆通公司柳林公用码头,绿化长度1119米,复绿面积236亩。沙市港口码头整治专班工作人员范芃告诉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未来旧码头原址会建设成为开放型公园,还绿于民。”
迄今,全市共拆除336处非法码头,恢复岸线55公里。同时,483公里荆江基本消灭非法采砂现象。
在水质治理方面,沿江1公里范围内43家重化工及造纸企业,4家关停,39家明确整改期限和措施;禁养区189家规模养殖场、618家专业户实现关停转迁;10个省级工业园区11个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投入运行;3个城市污水处理厂和22个乡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即将完工。
让不利于生态环境健康的因素“走”,让自然界的万千生灵“留”,这是荆州长江生态建设的路线,也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基础。
麋鹿奔腾江豚逐浪
石首市天鹅洲经济开发区,南依九曲回肠的荆江河段,北靠一马平川的江汉平原,总面积约4000公顷,20世纪90年代初这里建立了麋鹿和豚类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麋鹿是中国特有的世界珍稀鹿科动物。1900年左右,麋鹿种群在中国基本灭绝。1991年,科学家按照历史记载的麋鹿故乡沿途考察,选定天鹅洲湿地为首个麋鹿野化放归基地。
经过20多年,在天鹅洲湿地繁衍到1000多头的种群规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赞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功范例”。
天鹅洲豚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担负着长江石首江段长江豚类的就地保护、天鹅洲故道江豚的迁地保护与科研、江豚网箱人工豢养与繁殖的尝试。
从1990年开始在此投放5头江豚试养,现生活有75头以上的江豚,而且每年还有8头以上的小江豚出生——这是目前世界上对一种鲸类动物实行迁地保护唯一成功的范例。
2018年,农业部、湖北省和荆州市及石首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区实施全面禁捕的意见》,明确规定:石首天鹅洲白鳍豚自然保护区自2018年1月1日起全年禁渔。
素有“长江经济带钢腰”之称的荆州,为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实例典范。
(作者: 编辑:肖梦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