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图为:2018年6月7日,武汉二中考点,考生们走进考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立新 柯皓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琳 韩晓玲
6月7日、8日,我省37万多名考生走进高考考场。这两天,全国有975万高考生走进考场。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大多是在2000年出生,意味着“00后”开始成为高考主力军。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普及教育。改革开放40年来,高考始终是最重要的全国性人才选拔考试。一代又一代学子通过高考,走向新的人生阶段,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而当年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响雷,便是恢复高考。
武大学者查全性首倡恢复高考
6月9日,武汉大学在官方微信上喊话:“查全性教授1977奖教金”重奖知识引路人,快来为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投票!
奖教金系由一家企业去年底向该校捐资1977万元设立。该企业董事长与合伙人都是通过参加1977年高考改变人生命运,因此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纪念和感恩恢复高考的历史性建议。
93岁的查全性院士是著名电化学家。1977年,正是他在全国科教工作座谈会上积极倡言恢复高考,促成邓小平同志一锤定音。
查全性院士一直保存着1977年8月7日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汇编的第9期《科教工作座谈会简报》,约1200字,上面记载着改变上千万人命运的一次发言:查全性首倡恢复高考。
那一年,查全性52岁,是武大副教授。参加座谈会之前,他对会议内容心中无数,并未做准备。但他在会上越说越激动,痛陈当时的招生制度有四大弊端:埋没人才;卡了工农兵子弟;助长不正之风;严重影响中小学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今年招生还没开始,就已经有人在请客、送礼,走后门。甚至小学生都知道,今后上大学不需要学文化,只要有个好爸爸。”他建议:“从今年开始就改进招生办法。一定要当机立断,今年能办的就不要拖到明年去办。”
当时,举座惊讶。因为就在座谈会召开前夕,当年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会已经开过,1977年按照老办法招生几乎已成定局。没想到,邓小平同志听完查全性的建议,在征求在场人的意见后,当场拍板当年就恢复高考。
1977年冬天,中国关闭了11年的高考考场再次打开大门,570万名考生从山村、渔乡、牧场、工厂、矿山、营房、课堂奔向考场,加上1978年夏季的考生,两季考生达到了1160万人。中国教育的走向得以改变,无数青年人的命运也由此改写。
就在1977年,查全性的大儿子、女儿也报名高考,一个考上武大物理系,一个考上武大化学系。查全性多年后回忆往事,这样说道:“我只是说了几句真话。”“我那次发言,也使子女的人生发生了改变。”
从建筑工人成长为历史学家
1977年、1978年考入大学的知识青年,大多数成为日后中国社会的栋梁之材。
63岁的著名历史学家马敏教授,曾多年担任一座百年学府的“掌舵人”,现为省社科联主席。这位在海内外学界颇有影响的学者,在1977年恢复高考以前,还是一名建筑工人。
1974年,成都的一批高中毕业生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上山下乡。19岁的马敏是其中一员,去了一个非常艰苦的地方——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区冕宁县团结公社。在那里,马敏做过民办教师、大队团支书、民工负责人,但始终没有丢下过心爱的书本。
后来,马敏成为中建三局二公司的一名钳工,参加修建青山热电厂,住在建筑工地上。师傅一心想把拿手活儿倾囊相授,让他也成为一流的钳工。然而,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改变了马敏的人生轨迹——他顺利考取了。
当马敏接到华中师范学院(即华中师大)历史系的录取通知书时,有些吃惊,因为他最初的志愿是读哲学系或中文系,那时文科最热门的是中文专业。不过,他并不遗憾,毕竟历史也是自己非常喜欢的一门学科,上山下乡的夜晚经常在煤油灯下阅读中外历史书籍。
事隔多年,马敏教授回忆起大学生活仍记忆犹新:“尽管我没能就读理想中的北大哲学系或中文系,但幸运的是在华师遇到了一位真正的大师——章开沅先生。”他告诉记者,章先生常以“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教诲年轻人树立潜心向学之心,让后学们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马敏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为历史学家,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成绩卓著。2003年6月至2017年3月,他先后担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多年里,他坚持为每年通过高考迈进大学校园的新生们主讲开学“第一课”,鼓励他们“人生每一个阶段都要做最好的自己”,把读书学习融于时代和国家赋予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之中。
广大学子走向更广阔的人生
1977年的高考,是中国唯一一次在冬天举行的高考。当年30岁的齐欢还清楚地记得,12月的武汉特别冷。那一年,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最终,27.3万人迈进大专院校。齐欢是其中的幸运者,他被华中工学院录取。“高考前,我在武汉六中教数学,填报志愿时,我填的是自动化系,可能学校看我当过数学老师,那个时代百废待兴,急需专业人才,我最后被分到数学师资班。”
“恢复高考后,大家都特别珍惜时间,如饥似渴、夜以继日地学习,经常每天学习到凌晨。”本硕连读,一直到博士毕业,齐欢先后在数学学院、自动化学院、研究生院、图书馆工作,直到4年前退休。
40年前的华工校园,因为学生少,显得大而荒。有一片区域联结东西校区,是师生上、下课的必经之地。那时候,这里一片荒芜,乱草丛生。一到雨天,道路就泥泞不堪。为了改善校园环境,1977级同学发起“用我们的双手开辟青年园”的活动。尽管当时面临毕业,学习紧张,但是很多同学都主动参与到了校园建设中。“挖树桩、栽树苗,大家干得热火朝天。这就是后来的青年园。里面还有几棵水杉就是我们当年种下的。”谈起这段岁月,齐欢语气激动。
特殊的历史时期赋予了1977级校友们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1982年毕业后,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为学术界、商界、政界的领军人物。
校运系于国运。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以华中工学院为例。1978年,恢复高考后首届本科生入校;1984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经过多年发展,学校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综合办学实力都上了新台阶,成为国内一流的重点大学。
不论家境不论出身,人人皆可成才,正是高考的公平所在。改革开放40年,通过高考这扇大门,亿万莘莘学子迈入高等教育殿堂,毕业后为国家奉献智慧和力量。
武汉黄陂一中有一对姐妹,就是从此走向了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1982年,16岁的姐姐刘向耘参加高考,以文科494分的总成绩,名列湖北第一,成为当年的“文科状元”;1984年,妹妹刘向东参加高考,成绩名列武汉市文科第一名,还是湖北省文科“探花”。巧的是,两人都被北京大学经济系录取,如今都是金融界高管。两人的班主任沈永祥回忆,姐妹俩学习都特别勤奋刻苦。“如果没有高考,许多孩子,尤其是农村孩子,很难改变命运。”
如今,湖北教育有了长足发展。我省7所高校29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分别居全国第5位、第4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58.2%。
国际上通常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精英化教育阶段;达到15%,进入大众化阶段;达到50%以上,进入普及化阶段。我省高等教育早已实现了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的历史性跨越,而今跨入普及化阶段。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实现着自己的人生梦想和追求。
(作者: 编辑: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