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带技术,曾让它享誉海内外;缺乏创新,又让它走上破产之路——
“鹦鹉”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图为:96岁高龄的老厂长彭其光讲述“鹦鹉”的由来。(图片由武汉磁电公司提供)
市场经济如同汪洋大海,潮头与低谷相伴,成败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如果说,想从一家企业的身上,看到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波澜壮阔和跌宕起伏,曾经闻名遐迩的“武汉鹦鹉磁带厂”,是个很好的例子。
10年辉煌,10年没落,再用近20年重振旗鼓,再度高飞——这只“鹦鹉”的沉浮,成为“创新决定命运”的真实写照。
11月8日,谈起武汉鹦鹉磁带厂,96岁高龄的老厂长彭其光感慨良多。
为国研发磁技术音波送上“东方红”
上世纪60年代,武汉龟山脚下,建起了“国营八二四厂”,这是武汉鹦鹉磁带厂的前身。
当年,彭其光在武汉市公安局从事技侦工作,有一定化学理论知识,被任命为首任厂长。他带领50余名工人,承担起我国磁记录设备的研发重任。“一开始,磁粉怎么做,我们并不知道,只知道大致原理,不懂生产技术,也没有生产设备。”彭其光说,在当时苏联撤走专家、国内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大环境下,这项研发工作可谓难上加难。唯有不辱使命,勇往直前。
车床车出铁屑,用强酸腐蚀成粉末,通过酸碱中和赋予粉末磁性,再到显微镜下筛选出合适的颗粒……无数次探索后,他们花了6年时间,终于生产出第一批“中国造”磁粉。“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这段音波从浩渺太空传来。收录这段《东方红》乐曲所用的磁带,就来自国营八二四厂。
听到这段音波,国营八二四厂的职工们都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技术停滞遭淘汰鹦鹉磁带辉煌不再
1979年,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国营八二四厂立足技术优势,着手民品开发,取厂门口“鹦鹉大道”中的两个字,成立“武汉鹦鹉磁带厂”。
彭其光带领技术团队出国考察,引进一套盒式录音磁带后期装配设备,生产3.81毫米盒式录音磁带,命名为“鹦鹉牌”磁带,10万盒新产品首批投入市场。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步伐的加快,港台的流行歌曲也进入内地,磁带成为80年代“潮人”们的追星利器。“鹦鹉牌”磁带家喻户晓,名声大噪,销往全国各地,出口到南亚、非洲国家。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鹦鹉”展翅高飞,迎来了最辉煌的时期——“鹦鹉牌”盒式录音磁带荣获中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奖”银奖,这是国家磁记录行业唯一的银质奖;1983年,12.7毫米计算机磁带获得国家经委新产品“金龙奖”;该厂年均上缴利润五六百万元,规模也迅速扩张,成立了多家子公司……
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成就了“鹦鹉”的辉煌,却也让“鹦鹉”很快迎来了寒冬。
90年代末,CD、VCD光盘迅速占领市场,磁带产品被迫退出历史舞台。由于没有持续的创新产品,受到冲击的“鹦鹉”羽翼折损,遍体鳞伤。2004年,武汉鹦鹉磁带厂实施了政策性破产,“鹦鹉牌”磁带从此销声匿迹。“在市场中迷失了方向,技术创新没有跟上。”虽然,彭其光在该厂鼎盛时期便已退休,但他一直关注着厂里的发展。他说,“鹦鹉”的没落,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创新驱动重出发电磁领域再领航
2002年,对企业的改造拉开帷幕,航天科工武汉磁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武汉磁电公司”)成立,原鹦鹉磁带厂的近百号人重新竞聘上岗,热切盼望“鹦鹉”再次高飞。
2008年,该公司整合到零六八基地(现湖南航天有限责任公司),大刀阔斧的改革逐步落地——有争议的资产彻底切割,清理数家子公司,迅速愈合“伤口”;改造基础设施、创新军民品研发机制、优化三产投资环境,全面调理“肌体”。
昔日折翼的“鹦鹉”获得一双隐形的翅膀,再度搏击市场。
从零开始,再次创业。依托自身电磁领域技术优势,瞄准电磁防护材料产业,开展电磁防护材料的开发、生产和工程应用。
卧薪尝胆,苦练内功。不断进行技术和工程应用研究,先后获得几十项电磁防护方面的“国防专利”和发明专利,电磁防护材料形成了产品系列,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技术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定制开发、生产。
2013年,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电磁防护材料工程中心”正式落户该公司,迎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培康等10余人的外聘专家团队。次年,该公司复合功能结构材料研究和应用获得突破。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当装备了该公司产品的某型号战车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时,“鹦鹉”找回了昔日的荣光。
40年悟透企业发展真理
唯改革创新者胜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在武汉磁电公司,这句话被奉为企业发展的真理。
2016年5月,该公司呈报的《关于我国某材料转型升级政策建议》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决定筹建国家级电磁防护材料产业基地。
2017年,该公司构建“1个技术创新机制+1个科技创新平台+3项支撑要素”的技术创新体系,突破多个技术瓶颈,营业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配套市场从航天延伸到船舶、电子、航空等多个行业。
期间,他们牵头成立了湖北省特种材料产业联盟,共同构建“产、学、研、用、金”创新协同合作组织,为后期市场开拓和深入合作夯实了基础。
在坚持技术创新的同时,不断探索商业模式创新之路。“航天创谷”项目落地武汉,这是为加快实施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而搭建的专业化产业平台。
借助“军民融合”的东风,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与湖北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电磁防护材料科研生产基地”项目正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加紧建设。
据介绍,该项目总规划占地面积约100亩,估算投资超过2亿元。项目建成后,电磁防护材料综合产业能力将跃居国内前列。“创新产品和业务已成为驱动公司发展的重要载体。”武汉磁电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何惊华说,截至目前,公司先后取得重大科研成果11项,其中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部级科研成果4项;取得专利授权17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1项。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邓伟、通讯员戴化)
(作者: 编辑:周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