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在驻地举行小组会议,在北京会议中心,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房地产领域的风险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方面,应该给予足够重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高兴贵摄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姜洋:
穿透式监管很必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姜洋表示,资本市场监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穿透式监管,穿透式监管制度是我国资本市场向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之一。
姜洋委员介绍,所谓穿透式监管,首先意味着账户编码可以看穿。我国市场实施穿透式监管是基于我国的国情市情的做法。由于散户股东较多、市场制度还在健全中,监管掌握单个客户的资金和交易运行,可以对其形成威慑,使其不敢随意操纵市场。保护投资者,就要把市场“看穿”。真正的看穿,要看到每个交易者的行为。穿透式监管要求在交易所层面穿透到证券公司,从而看到证券公司背后的客户,这种制度能使交易所具备一个强大的监测网络,对有意操纵市场的人起到威慑作用,从而保护投资者利益。
姜洋委员说,在沪港通、深港通运行的过程中,香港市场也认为穿透式监管有必要。目前,港交所方面跟沪深交易所已达成了协议,预计将在今年推出穿透式监管。
姜洋委员还表示,穿透式监管的另一个创新——期货保证金安全存管监控制度,即以中国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为基础,实行期货公司、期货交易所、存管银行三方数据核对为核心的信息监控制度,确保客户保证金的安全。“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建设者、创业者、改革者共同的智慧,是中国的经验、中国的智慧。” 姜洋委员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周 琳)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行长王玉玲:
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王玉玲认为,总体看,我国金融风险可控,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金融领域尚处在风险易发高发期。她指出,当前的金融风险隐患是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和逆周期调控能力、金融企业治理和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不足,以及监管体制机制缺陷的镜像反映。
王玉玲代表提出,科学防控金融风险要把握好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市场导向四个原则。当前,尤其要把“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加强监管统筹协调”作为工作抓手,统筹协调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完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切实落实部门监管职责;统筹系统性风险防控与重要金融机构监管,对综合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跨市场跨业态跨区域金融产品,明确监管主体,落实监管责任;统筹监管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统筹金融业综合统计,全面建立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框架,强化综合监管;统筹政策力度和节奏,防止叠加共振;统筹协调中央和地方金融管理,中央金融监管部门要进行统一监管指导,对地方金融监管有效监督,纠偏问责;同时监管权力和责任要统筹协调,建立层层负责的业务监督和监管问责制度,重点包括中央金融政策传导执行、金融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的制定、金融风险监测与处置、打击非法金融行为,等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果静)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范小云:
强化信贷政策导向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范小云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依据现行法律,货币政策并没有明确的防范金融风险的职能,具体操作上常以熨平经济周期波动为重要目标。因此,货币政策的周期性变化与系统性风险防范就可能存在不一致性。如果在偏紧的货币政策周期里发生了金融系统性风险,面对流动性丧失和市场信用的枯竭,央行则需权衡。由于系统性风险短期危害更大,基于社会综合利益的考虑,货币政策应该按照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救助优先原则,针对金融体系修复、信用体系恢复和流动性恢复开展工作,这与促进经济增长、维护币值稳定的法定目标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总之,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过程中,货币政策应该相机抉择。
范小云委员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货币政策需要更好平衡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去杠杆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围绕实体经济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继续优化流动性的投向和结构,强化信贷政策的导向作用,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创业创新和新动能培育上发挥更大作用,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融资便利化,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周 琳)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副主任张水波:
严防地方隐性债务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副主任张水波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地方发展经济主要是采用投资拉动模式,这比较容易出政绩,但是资金来源途径较多。比如,很多地方政府打着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幌子,搞“名股暗债”,最终还可能形成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隐性债务”应是防范的重点。
目前,地方债务问题已经成为引发金融风险的潜在因素之一。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尤其需要可持续发展。张水波委员表示,严控地方债务增量,有助于防止出现金融风险,也有助于推动政府着力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实现从高速度到高质量的转变。
地方政府需要大量支出搞建设、惠民生,钱从哪儿来?张水波委员认为,根据2014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经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可以适度举借债务,市县级政府确需举借债务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代为举借。明确划清政府与企业界限,政府债务只能通过政府及其部门举借,不得通过企事业单位等举借。张水波委员表示,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可以在限额内通过正规渠道发行地方债。当然,发行债券有很多要求,这就需要政府提高自己的履责能力,获得社会民众的信心,获得金融机构的认可。(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瑾)
全国政协委员、雪松控股董事局主席张劲:
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全国政协委员、雪松控股董事局主席张劲表示,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强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为特征的“三新”经济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在减少企业对借贷杠杆的依赖性的同时加强监管防范,是降杠杆的一个重要路径。
目前,我国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比重达到80%以上,股票、债券、商品期货等直接融资比重不仅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也低于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与此同时,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的数字化、智能化、定制化等,让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资本市场是“三新”经济融资的重要渠道。
“三新”经济具有高度的资本依赖特性,必须通过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帮助企业获得研发及其他相关资金。张劲委员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对“三新”经济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的支持力度,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的能力,从而有效降杠杆。
前不久,上交所表示,2018年将在继续从严监管并购重组的基础上,重点支持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通过并购重组进入上市公司,但仍有不少“三新”市场主体没掌握政策动向。张劲委员建议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及时提供咨询指导,确保好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同时,应严把准入关,确保高质量“三新”市场主体成为上市公司。(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顾 阳)
全国人大代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朱建弟:
防风险也需专业服务
“中央提出打好三大攻坚战,其中明确提出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全国人大代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朱建弟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作为一名注册会计师,他一直在考虑专业人士如何为防控金融风险提供专业服务、为维护国家的金融安全作出贡献。
“要独立、客观、公正地做好专业服务,遵循职业道德。”朱建弟代表说,注册会计师是资本市场的“看门人”,怎么做好“看门人”?
首先,要能够确保经济数据的真实、准确,及时发现风险所在,要确保企业信息披露的客观性,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其次,要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朱建弟代表介绍,上市公司治理目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一些上市公司以业务转型为借口,以私募基金、保险资金,甚至非法资金渠道取得资金,用于跨界收购、并购与自身主营业务无关的企业。此时,注册会计师等专业人士可以向管理层提出相关管理建议。
再次,注册会计师是金融服务商,应提供防范风险的优质服务方案。“通俗点说,金融风险就是杠杆率不断爬升、债务加重、银行不良资产不断增加,等等。作为专业人士,首先应该提供降低杠杆、化解债务风险的方案,其次是参与不良资产处置、提供化解风险的服务方案。”朱建弟代表说。
朱建弟代表还建议,注册会计师作为专业人员,要在发现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过程中做出应有贡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佘惠敏)
(作者: 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