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2018全国两会-湖北日报大型融媒体专题

创新的光芒 闪耀新时代

发布时间:2018-03-15 07:29:03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邓伟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荆楚大地,一片创新的沃土。

从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荆楚,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在武昌火车站的划时代谈话,再到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指导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党和国家的关怀与期盼,一次又一次为湖北创新引擎满加助推剂。

自我革新,大胆突破,一个个国家级产业创新基地在湖北诞生。

看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诞生了我国第一个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园,实施了我国第一家央企股权激励试点。仅去年,新增企业14640家,平均每个工作日新增59家。

看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先进制造业的代名词。它不仅仅是“车都”,去年实现整车产销量120万辆,还是“机器人之都”“智能家居之都”“通用航空之都”。

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让湖北一跃成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高地。目前,湖北自贸区170项改革任务已启动160项、完成32项,实施落实率走在全国第三批7个自贸区前列;自贸区下辖的武汉、襄阳、宜昌三大片区产业特色鲜明,10项“湖北经验”有望在全国推广。

一次次转型升级,“湖北制造”的名片越擦越亮。

一座座湖北造大桥跨江越海,在全球各地飞架彩虹;

一辆辆湖北产汽车搭乘中欧(武汉)班列,沿着“新丝绸之路”运往俄罗斯;

一项项湖北技术被不断运用推广,在世界高科技舞台上熠熠生辉……“新湖北造”正伴随着“一带一路”开放战略走出国门,为“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增光添彩。

创新驱动,鼓点正劲。“党的十九大报告中,10余次提到科技、50余次强调创新。”“大力发展新产业、打造新模式、培育新主体,让新经济尽快挑起大梁。”“创新驱动,湖北大有可为!”

采访中,来自企业界的全国人大代表纷纷表示,在创新驱动的引领下,湖北正在成为创新创业的沃土。

陈华元:“雄安第一标”的创新意义

他关注

只有培育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把实施创新驱动作为提升竞争力、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路径,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

作为湖北百强企业中的第二名,中建三局去年蝉联中国建筑业竞争力200强企业的榜首。谈及成功经验,中建三局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陈华元代表认为,源于创新。“首先是技术创新。”陈华元说,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超高层建筑施工装备集成平台”,是一个绿色安全的“移动造楼工厂”,应用于国内20余座3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施工效率提升了30%。凭借前沿的施工技术,中建三局牢牢占据国内高端房建市场的领先地位,承建、参建500米以上的摩天大楼8座,不断刷新城市天际线。“模式上的创新也要跟上,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他介绍,中建三局一直在推进“三个转型”。即,从一般房屋承建商向综合性的高端建造商转型,从传统施工企业向建造与投资并重的现代企业集团转型,从国内市场向海内外一体化的跨国企业转型。加之实施建造、投资并进的“两轮”驱动战略,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2017年,中建三局联合中建集团旗下3家单位组成联合体,中标“雄安第一标”——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这个项目是雄安新区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窗口,也开创了国内首例联合投资人模式,首次在联合体运维中引入基金管理机制。”陈华元说,这次创新的意义非凡,将推动中建三局的产业模式从单一建造向建造、投资、运营和基金管理“四商一体”转型升级。

他感言

不辜负湖北人民的信任与重托,不断增强履职的使命感,积极为国家改革事业建言。

谈民强:以超前眼光设计新产品

他关注

要把汽车行业的创新驱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政策扶持、金融政策支持、人才培养引进、科技创新等方面入手,推动转型升级。

对于湖北的汽车产业来说,从事了30多年研发工作的谈民强可谓创新的标杆。风靡全国的“爱丽舍”车型,就出自他的手笔。“做爱丽舍的设计时,有人说,是不是太时髦了?”回忆起当初打造爱丽舍车型的情景,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谈民强代表说,搞设计就是创新,必须有一点超前的眼光才行。“湖北汽车产业正经历制造向创造、速度向质量、产品向品牌的三大转变。”谈民强表示,东风公司一直在技术的研发上不断创新。目前,在智能驾驶领域,研发团队正在开发可以量产化的高速公路的无人驾驶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研发领域,创建了基于“网联终端+后台服务”的自主网联平台,可以全方位向用户提供智能服务;在新能源技术领域,轮毂电机驱动样车已完成改制与测试。

未来的“湖北造”汽车将有哪些亮点?

谈民强介绍,在自主研发的层面,东风公司正在深化科技创新,推进“五化”(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重点课题。其中,轻量化将通过碳纤维车身的开发及应用,为量产车型减重;电动化将完善新能源汽车开发体系,建设东风自主新能源产业链;智能化将全面推进高速公路自动驾驶、共享无人 Mi-ni-Bus、无人矿卡、卡车编队等项目的开发。

他感言

持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阎志:锚定“智联智造”新定位

他关注

打造“旅游+电商”的扶贫模式,将游客引进来,将农产品卖出去,帮助贫困山区脱贫并长期致富。

“智联天下生意、智造美好生活”,卓尔锚定新方位,开启新战略。卓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阎志代表说,这是他的新梦想。

1996年,阎志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记者生涯之后,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创办一家广告传播公司,并将公司命名为“卓尔”,寓“卓尔不凡”之意。

在一番番探索中,卓尔涉足实业,成为中部最大的棉纺企业之一,完成第一次战略转型。

2005年,卓尔首次提出打造产业园区,建设中部地区首个总部基地——第一企业社区。随后在黄陂南部一片滩涂荒地中打造汉口北,形成600多万平方米的超大型商贸物流中心,市场规模跃居全国第一,并成为全国电商示范基地。

面对互联网的强烈冲击,卓尔寻求新的蜕变。2015年8月,卓尔控股启动第三次重大战略转型——全面互联网化,打造线上批发交易平台卓尔购。

2017年,卓尔为主发起人的湖北省首家民营银行武汉众邦银行开业,首架“武汉产”飞机“卓尔领航者”轻型飞机下线——这是卓尔“智联天下生意、智造美好生活”的新成果。

阎志表示,将发展现代供应链,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手段来链接交易和贸易,构筑新生意方式,提供物业、物流、金融、供应链服务,打造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B2B服务机构。以新型纺织、文化旅游、通用航空、智慧城市、青年社区等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产业构建新生活方式,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感言

怀抱善良的心愿,努力推动我们的生活更富裕美好,共同拥抱新时代。

陈义龙:让新能源助力“三大攻坚战”

他关注

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助力打好“三大攻坚战”。

“2018年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2月23日,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董事长陈义龙代表向员工发出动员令。

阳光凯迪长期专注节能环保、绿色能源产业,在生物质能源领域申请专利2000多项。“作为全球唯一可综合利用农林业废弃物、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城市污泥、畜禽粪便等,生产高品质高清洁的电能、热能、燃气、燃油、冷源等五种核心能源商品的企业,我们是该领域国际最高标准制定者。”陈义龙介绍。

生物质能源产业成为精准扶贫优势产业。“去年仅生物质燃料收购,就向全国各地的农民支付35亿元。”陈义龙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阳光凯迪的绿色环保技术迈向世界,覆盖越南、芬兰、英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12月29日,越南升龙项目1号机组一次性并网成功。该项目由阳光凯迪总承包建设,总投资近43亿元人民币,是该国重点电力项目。

作为国家级创新示范企业的阳光凯迪,立足全球领先的等离子气化技术创新研发并提出多元多态联合超净发电技术,这是一种可进行居民生活垃圾、城市污泥、生物质、天然气及太阳能光热联合发电的新型绿色清洁联合发电技术。公司正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重点区域,全力推进首批示范项目落地。“民营企业应充分发挥创新优势,坚持创新驱动,在主动转型中实现新突破。”陈义龙说。

他感言

坚持“做实业、做实事”不动摇,致力科技兴国、实业兴邦。

刘自明:坚守质量底线不断创新超越

他关注

国有企业应实施质量强企计划,尽快实现由产品向品牌转变、从制造向创造转变、从速度向质量转变。

“我1989年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到大桥局工作,到现在快30年了。”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刘自明代表说,这30年,他见证了国家桥梁建设事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桥局只能在国内竞争中获得项目;2000年,中国桥梁建造技术开始追赶其他国家;2010年开始,已世界领先。“用一句话概括这些年的发展经验,就是坚守质量、不断创新。”刘自明说,在这个好传统的引领下,大桥局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30多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未来要实施质量强国、科技强国和交通强国等战略。刘自明认为,这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指南针。“作为一家已有60多年发展历程的国有企业,特别是经历了近30年高速发展的砺炼,企业的规模和各方面资源都几近饱和,今后的发展必须创新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未来,要实施理念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在智能制造、智慧服务上花大力气。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产品品质、服务水平,弥补劳动力资源紧缺的不足。”他说。

他感言

肩负着人民的重托,要替人民代言。

李杰:药品质量要向世界水平看齐

他关注

中国药品的质量要向世界水平看齐,达到国际认可的更高标准。这是国际化的起步,也是未来创新驱动的重要着力点。

一个濒临破产的国有制药企业,如今成为亚洲最大的麻醉药品研发生产基地。

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杰代表将人福医药的成功归结于创新。

1997年,李杰临危受命,担任湖北宜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仅用3年,他就带领团队,使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扭亏脱困。2001年,又与武汉人福高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组建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17年来,人福医药成长为麻醉药品生产行业的领军企业,占据全国市场60%以上份额。“纵观人福医药的发展史,研发新技术、升级新体系、构建新战略、把握新契机是企业不断进步的法宝。”李杰说,宜昌人福医药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先后在中国、美国、瑞士等地建成五大独立研发基地。2017年4月,公司将拥有自主产权的麻醉药品——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技术转让给印尼MBF公司,这是我国首次实现麻醉药品的技术出口。“中国是医药大国,但并不是医药强国,特别是在医药制造方面,长期依赖技术进口。”李杰说,改变现状,药品质量要向世界水平看齐,全面实现生产质量标准的国际化。

他感言

新时代创造新机遇,新发展成就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