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 李建德、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生 王海山
3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必然选择,要加强战略引领,加强改革创新,加强军地协同,加强任务落实,努力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这一重要指示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回眸近年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发展历程,从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到2017年1月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军民融合”的重要论述,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正在以坚实的步伐向前推进。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统筹经济社会建设和国防军队建设,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这个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国家战略正在凝聚起富国和强军的磅礴力量,在实践中日益凸显出其强大作用,不断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军队战斗力的联系日益加深,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差别逐渐缩小,构建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成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军队发展的迫切要求。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就是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使二者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实现资源要素的最佳配置和充分利用,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释放出更多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和军事竞争力。
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下,一些原先单一生产武器装备的军工企业华丽转身,顺利实现“军转民”,把强大的科研生产能力转化为增强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军民融合后,一大批军民两用的科技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如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量子通信技术等正在揭开神秘的面纱,向网络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纵深推进。实践证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大力推动经济建设,实现富国目标的“助推器”。
当代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信息化战争的制胜机理和作战样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对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依赖性空前增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取更加雄厚的物质技术支持,打破了民营企业、民营资本进入军工行业的体制机制壁垒,充分调动起“民参军”的热情,机制灵活、效率较高、人才多样、技术先进、成本低廉的优势,为科技兴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整个国防和军队建设构筑在更加坚实的国民经济体系基础之上;同时也使国防军队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真正成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发展命运共同体”。实践证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动一大批民用产业转化为军队战斗力,有力地推动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实现强军目标的“新动能”。
面对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宏伟目标,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思想观念上的束缚,消除体制机制上的藩篱,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以更加坚定的信念,付出更大的努力,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国家战略。我们要进一步突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这个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不断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不断推进新时代军民融合向纵深发展,向着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要进一步努力探求军民融合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运行规律,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国综合国力已有大幅度提升、全国各族人民已凝聚起伟大复兴力量的最大实际,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建立起一整套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制度体系和机制体系。有了这样的制度体系和机制体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健康推进、有效推进就会有根本的保障,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就会真正成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发动机”和“加油机”。
(作者: 编辑:瞿祥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