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李德仁
事迹简介
李德仁,男,汉族,中共党员,1939年12月出生,江苏丹徒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国际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牵头开展顶层设计与“卡脖子”难题攻关,实现国产遥感卫星全球1:5万无地面控制高精度测图,推动国家设立全球测图专项。创立误差可区分性理论与粗差探测方法,解决测量学中的百年难题;研制我国天-空-地3S集成的测绘遥感系统,引领传统测绘到信息化测绘的变革;建立自主可控的国产地理信息技术体系,推动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带领团队攻克遥感卫星影像处理系列瓶颈问题,为实现我国测绘遥感大国向测绘遥感强国转变做出了杰出贡献。
事迹材料
李德仁院士是国际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是活跃在对地观测领域的战略科学家。他创立了误差可区分性理论与粗差探测方法,解决了测量学中的百年难题。回国以后,他利用自创的理论与方法,带领团队研究开发了我国航天、航空和地面测绘遥感系统以及地理信息基础软件平台,引领了传统测绘到信息化测绘遥感技术发展的根本性变革,推动了我国地球空间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将国产卫星遥感影像定位精度从300米提高到5米,开创了国产卫星高精度测图从国内走向全球的新时代。1985年,李德仁在留德期间,首创了偶然误差、系统误差、粗差的可区分性理论,以及系统误差和粗差检测方法。德国洪堡基金评委Grafarend教授等一致认为他“解决了一个测量学的百年难题”;他提出的粗差检测“选权迭代法”,被国际摄影测量界称为“李德仁方法”,联邦德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1988年授予他汉莎航空奖。李德仁主持设计论证了我国第一颗民用测绘卫星“资源三号”的系统参数及误差处理方案,采用提出的误差可区分性与粗差探测方法,通过以软补硬首次将国产卫星影像无地面控制定位精度从300米提高到5米以内,彻底解决了无地面控制点的境外高精度测图难题,保证了国防、一带一路和中国走向全球的紧迫需求。本世纪初,李德仁作为主要牵头人联合10多位院士专家向国家提出了建设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立项建议,并推动将其列为国家十六个重大专项之一。他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参与了专项的顶层设计,攻克了遥感卫星影像处理的系列瓶颈问题,使国产卫星遥感数据的自给率从15%提高到85%。
二、研制了我国天-空-地3S集成的测绘遥感系统,引领了传统测绘到信息化测绘遥感的根本性变革。李德仁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3S集成的理论与方法,将GNSS接收机和惯导等设备与航空航天和地面传感器集成,研制了我国第一代航天、航空和地面测绘遥感系统,引领了我国测绘领域从野外测量、纸质测图到数字化、信息化测绘遥感的技术变革。在航天测绘遥感系统方面,突破了导航卫星与遥感卫星信息集成难题,自主研发了我国军民各类光学遥感卫星地面处理系统和我军一系列航天遥感应用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在航空测绘遥感系统方面,主持研发了3S集成的航空遥感与低空无人机遥感数据获取与实时处理系统,减少了90%的野外测量工作量,使测绘遥感数据获取与数据处理的时间缩短了20-30倍,在我国西部困难地区测图、中越边界雷区测绘、海岛礁无人区测量、汶川地震快速测绘以及各种应急测绘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地面测绘遥感系统方面,突破多传感器同步采集、实时处理关键技术,主持研发的地面移动测量系统,成为国际上三大车载移动测量系统之一。
三、建立了自主可控的国产地理信息技术体系,保障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推动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李德仁率先提出了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并主持研制了国际上第一个面向对象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GeoStar,被国际同行评价为“面向对象GIS软件的World Leader”,打破国外产品在我国GIS领域的垄断局面;带领团队研发了Geosurf、GeoGlobe平台软件,保障了国家地理信息安全。基于上述关键软件系统,建立了国家地理信息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数字地球系统的国家。
四、开创了地球空间信息学,推动我国成为地球空间信息领域世界强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李德仁领头建立了地球空间信息学理论框架与技术体系,提出了面向对象空间数据模型、空间数据挖掘、空间信息网格等一系列理论和方法,构建了地球空间信息学理论框架与技术体系,推动了国际地球空间信息学的发展。长期活跃在国内国际学术舞台,在地球空间信息学领域出版中英文专著11部、发表论文800多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在国际学术会议作特邀报告80多次;曾任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创办了亚洲GIS协会,历任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第三、六委员会主席;2008年,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授予他“名誉博士”;2008年获ISPRS Samuel G. Gamble奖并被授予ISPRS“资深会士”称号(全球仅18人),2012年被ISPRS授予学会最高荣誉“名誉会员”称号(全球限10人),他是ISPRS成立100多年来全球唯一同时获得两个荣誉称号的学者。
五、精心培养人才,打造国际一流的人才培养摇篮。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数十年来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曾担任国务院第三、四、五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推动了我国测绘遥感和地理信息教育的发展,并在武汉大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际地球空间信息学院。共培养180多位博士,在他的带领下,武汉大学在遥感对地观测领域形成了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创新团队,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
(作者: 编辑:杨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