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新年俗

最美的诗词中邂逅春节

发布时间:2019-02-01 15:41:58来源:新华网

  春节是中国的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她从《诗经》中款款走来,载着五千年的祝福,载着五千年的憧憬,充满着诗情画意。古往今来,春节诗歌,名篇佳作,脍炙人口。除夕守岁,我饮茶品诗,感受着春节的吉祥如意、快乐喜庆。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春节被正式确立,当时称为正日、正旦。三国曹植写下了著名的《元会》诗,堪称春节诗之祖,“初岁元祚,吉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诗人描绘了春节是祥和吉日,君臣、亲朋好友相聚,尽兴贺岁的热闹情景。晋朝的傅玄《庭燎》诗也描述了当时的欢庆情景:“元正始朝享,万国执圭璋。枝灯若火树,庭燎继天光”。唐代的卢照邻《元日述还》中云:“筮仕无中秋,归耕有外臣。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但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作者以人歌、花舞、岁酒、草色风光,形象地烘托出春节一派欣欣向荣、灿烂缤纷的景象。“曙气变东风,蟾壶夜漏穷。新春几人老,旧历四时空。身贱悲添岁,家贫喜过冬。称觞惟有感,欢庆在儿童”,这是唐朝李约的《岁日感怀》,字里行间,表达了春节最快乐的是儿童,小孩子最盼望过年的喜悦心情。

  除夕守岁是春节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除夕之夜,全家人开怀畅饮,团圆取乐,共祝新年。“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摧”,这是南北朝诗人徐君倩在除夕与妻子守岁时写下的《共内人夜坐守岁》诗句,形象地描绘了夫妻二人围坐炉旁,通宵守岁,等待辞旧迎新的时刻,那种喜悦心情跃然纸上,给人留下强烈共鸣。至唐代,除夕守岁的习俗盛行。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白居易在《客中守岁》的诗中曰:“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北宋大文豪苏轼的《守岁》诗最为耳熟能详,“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诗人回首往事,感叹岁月蹉跎,同时勉励自己要“努力尽今夕”,所表现出的那一种只争朝夕、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让人钦佩。

  歌咏春节喜庆气氛者,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可算写到极致,他的《元日》诗家喻户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作者站在新年的门槛上,刻画了人们燃放鞭炮,畅饮屠苏酒的欢庆景象,以诗的语言抒发了他革故鼎新的政治豪情。

  最值一提的是清代林则徐的《除夜诗》。1842年诗人被流放新疆,在伊犁过除夕,当夜心潮起伏,难以入眠,于是写道:“流光代谢岁应除,无亦无心判莞枯。裂碎肝肠怜爆竹,借栖门户笑桃符。新幡彩胜为争奋,晚节冰柯也不孤。正是中原薪瞻日,谁能高枕醉屠苏。”全诗意境淋漓酣畅,雄美悲壮,给人以极大的振奋和感染。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凝视着喜庆的红灯笼高高挂起,徜徉在古色古香的春节诗韵中,我的心向着春天飞翔……(作者 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