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科技城总体规划图
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邱晓琴
在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镇与北七家镇交界地带,素有“北京母亲河”的温榆河穿流而过。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一座绿色低碳、环保生态、科技创新、宜居人文的未来科技城正蓬勃发展,目前首批15家央企相继入驻,研发中心、技术创新基地、创业基地陆续建成。
科技创新,可以“点石成金”。工业废水处理技术、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废水脱硫零排放技术……如今,这座未来科技城已涉及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城中的一批“科创人”、科创企业不仅不断尝试“变废为宝”,还践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于民的社会责任,让“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生根。
新技术应用缓解环境污染
“集团新鲜水每天取水量100万吨,每年用于废水的环保资金投入超过10亿元。”在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后简称“低碳所”)的工业废水处理实验室内,水处理平台技术总监熊日华正在操作台旁,讲解着这项研究对神华集团的意义。
透过熊日华手中的两个玻璃杯,记者看到,经处理后的煤化工废水清澈见底、清亮如新,与处理前的焦黄色水质形成了鲜明对比。
经过净化后,煤化工废水和再生水清澈度对比明显
作为煤炭企业龙头的神华集团出资组建的国家级研究机构,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率先入驻,并肩负起助力神华集团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在水处理方面,全球知名水处理专家、低碳所所长卫昶亲自组建团队,充分发挥低碳所技术和神华集团内部需求优势,快速推进水处理技术研发。两年里,不仅开发了煤化工废水和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技术,还提出多项创新水处理概念和技术。
提及二氧化碳,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全球变暖、温室效应等词汇。面对气候变化,如何处理二氧化碳排放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在未来科技城内,距低碳所不到5公里,华能清洁能源技术院有限公司(后简称“清能院”)一个平均年龄36岁的年轻团队正在聚焦二氧化碳减排技术的研究。
“二氧化碳捕集与处理技术研究世界领先,一系列燃烧后烟气二氧化碳捕集与处理技术,适用于大多数燃煤和燃气电厂。”研究院院长许世森博士表示,当前常规发电方式即锅炉燃烧,通俗来讲,燃烧后烟气二氧化碳捕集与处理技术,多是在煤炭燃烧后产生的烟气进入烟囱之前,将二氧化碳及其他污染物全部脱除掉,这样排放到烟囱的气体即以氮气为主,从而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变废为宝”,实现低成本运行
“天空蓝”“碧水绿”时常刷屏人们的微信朋友圈。作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绿色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为守护这片碧水蓝天,这些研究所正在不断发力。
随着各项技术的不断成熟,在2008年北京奥运召开前,我国首个燃煤电厂碳捕集示范装置——华能北京热电厂3000吨/年二氧化碳捕集系统建成,助力“奥运蓝”。2012年,我国首套针对燃气机组的二氧化碳捕集装置建成,规模达1000吨/年。
煤炭被转化为交联聚乙烯,替代其他材料生产出船只
“如果这些技术推广到全国,效果可想而知。”许世森告诉记者,未来燃烧前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也是他们的研究重点,即不进行煤燃烧,而是将煤气化,在煤气燃烧前将二氧化碳捕集出来。“与燃烧后的捕集相比,这种方法的成本要低得多。”许世森说。
为了节能降耗、减少二次污染物排放并让其回归“正途”,许世森博士团队仍在不断探索。“目前,经过装置捕集到的二氧化碳已达到食品级,可充入食品包装袋中用于食品保鲜,啤酒厂和饮料厂使用二氧化碳气体,还能做出爽口的啤酒和碳酸饮料……”
此外,面对另一个业界难题——燃煤电厂脱硫废水的零排放处理。许世森和他的团队结合在煤化工废水处理上的技术积累,迅速提出技术方案并在实验室进行系统验证与工艺优化,“有望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降低30%以上的投资和运营成本,这项技术正在福建一家电厂试行。”
(作者: 编辑:肖梦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