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互联网成为这个时代的基础设施,互联网思维同样应该成为一个合格领导干部的标配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领导干部学网懂网用网的重要意义。当互联网成为这个时代的基础设施,互联网思维同样应该成为一个合格领导干部的标配。
客观地说,在这个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时代,很难说哪个领导干部与网络绝缘。然而,今天我们所说的互联网思维,不只是连WiFi、开4G层面的“触网”,更指向一种进阶的能力:用扁平化思维连接群众,以新媒体意识引领舆论,以变革者心态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真正融互联网力量于日常工作之中。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领导干部上网懂网,才能抵达民意节点,把握舆论焦点,解决社会痛点。今天,中国网民人数已有7.72亿,年轻人更是经常泡在网上,他们自称“草根”,形成一个“草野”。当观点上网、建议上网、批评上网,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不能不上网。既能“面对面”,也能“键对键”,就是要保证线上线下的双向通畅。过去我们常说要“跟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说话”,现在板凳变成了网络,就算只是潜潜水、聊聊天,也能加深对群众所思所愿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多一点互联网思维,就是要懂得以“用户为中心”。
“新”是信息时代的基因,多一点互联网思维,还得在具体的工作中学会创新。可喜的是,这些年来,善用新平台、会用新话语的地方和单位越来越多。干部观念的版本升级,让工作不断打开新局面。全国政法系统打造新媒体矩阵,“长安剑”等政务微博、微信成长为“大V”,很多机构第一时间抢占直播平台,不少地方电子政务水平不断提升……当仔细回答每一个“@”成为习惯,也就推动了政府部门工作作风从线上到线下的变革,砥砺出更好的服务者形象。
然而,也还有领导干部尽管身处网络时代,却总是自带“飞行模式”。或是对网络“无感”,只将它当作年轻人的玩意儿,“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或是对网络感到恐惧,将网线视作导火索,总怕惹火烧身,因此失语失声;还有的即使千呼万唤出来了,也习惯于将通稿往网上一放,不考虑实际传播效果,一旦真正遭遇网络舆情,往往进退失据。
互联网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变量,也是最大的增量。领导干部认真学网用网,才能因时而动,像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提高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时就提出“科技是关键,信息是灵魂”,在福建和浙江又相继提出“数字福建”“数字浙江”,正是看到了信息化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面对一日千里的信息化发展,只有思维的“支点”靠前,才能让治理变成省力杠杆,一旦滞后,则可能事倍功半。
运用互联网思维优化治理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办事程序之所以能删繁就简,仰赖的还是政务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办事流程的全面再造;而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电商下乡、货物出山,信息不对称之所以能被打破,借助的还是“互联网+”的翅膀。假设在每一个治理环节,领导干部都有良好的互联网思维,就能尽早发现制约国家治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短板,为推进治理现代化提供新的方案。
今天的互联网零售从业者总爱将一句话挂在嘴边:线上线下的边界正在消失。事实上,治国理政何尝不是如此?网上热点的答案往往不在网上,而需要线上线下共同发力;线下的治理创新,同样要引进互联网思维的活水。唯有如此,才能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让治理现代化水涨船高。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 人民日报 》( 2018年05月03日 05 版)
(作者:瞿祥涛)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