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500年前彝苗同胞躲进三宝是一次辛酸的“逃亡”,那么500年后的搬迁则是一次迈向幸福未来的“回归”。但搬迁同样会有阵痛,更何况是整乡搬迁。
搬到城里没有土地,吃什么?对于搬迁,不少村民疑虑重重。
搬迁,就业是关键。搬迁户对于新生活的恐惧源于对就业的担忧,为了解决搬迁户的就业问题,晴隆县坚持以产定搬的原则,组织企业到三宝乡和县城开展就业招聘,抓好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园和农业观光园项目建设,预计可以带动三宝乡1000个劳动力就业。
为了解决搬迁妇女的就业问题,退伍回乡的柳仕鸿创办了彝外婆服饰加工坊,图为柳仕鸿(右)与客商洽谈。
除了让搬迁户就近就业,当地党委政府还成立人力资源公司组织劳务输出,目前三宝乡3000多劳动力中有47%在外务工。
“我们公司和长三角、珠三角的4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进行劳务输出,去年下半年组织了700多人外出务工,最近又组织了300多人。”晴隆县汇众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业务经理杨国强告诉记者,现在沿海地区的轻工企业平均每月收入在4500元以上,而且劳动力供不应求。
3.“尖刀班”,作用不一般
针对三宝乡的民族构成情况,晴隆县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协调少数民族干部和当地走出来的致富能人深入群众进行走访动员,尤其是复转军人、知识青年、返乡农民工等有过外出经历的本地人。
柳世泽、柳松、柳仕状、柳仕武4兄弟均是三宝乡三宝村长耕组人,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分别考取了黔西南州兴义市、兴仁县等地的公职,为了帮助家乡人早日搬迁,他们在晴隆有关方面的协调下回到三宝,磨破嘴皮和自己的亲戚朋友讲政策、讲感情、算成本,现身说法,动员家乡的村民搬迁。
在他们的努力下,如今长耕组的村民已全部搬迁到阿妹戚托小镇,4兄弟也因为雷厉风行的工作风格被称为“柳氏尖刀班”,而“尖刀班”班长柳世泽却因为劳累过度病倒在床。
搬迁妇女在晴隆县彝外婆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工作。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刘杨 摄
“尖刀班”的另一位柳氏兄弟柳仕鸿,曾在甘肃当兵16年,2015年退伍回到晴隆以后加入黔西南州彝学会。看到自己的兄弟没日没夜下乡动员群众,他用自己的退伍费在阿妹戚托小镇开办了彝外婆服饰加工厂,带动了20多名彝族搬迁妇女就业。
2016年,90后陈红珍从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毕业,那时候她是三宝唯一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女性。出身贫困家庭的她因为党的政策上得起学,有了文化。在乡镇卫生院工作一年后,陈红珍感念党恩投身脱贫攻坚一线,加入三宝乡干塘畜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林下生态土鸡养殖项目。
返乡知识青年陈红珍(背影)在三宝乡干塘畜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林下生态土鸡养殖基地喂食。
(作者: 编辑:袁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