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 徐扬生(图/涂胜)
2013年8月1月,经全球遴选,徐扬生从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挤”身成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首任校长,正如他在《一个没挤上火车的人》 中写道:人这一生,说到底就是一直在“挤”的过程。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2014年9月2日,港中大(深圳)举行开学典礼,迎来该校第一批本科生313名。四年过去了,港中大(深圳)从一个学院发展到三个学院,有12个专业3400名本硕博在校生,建立了三个高水平研究院,其中包括两个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以阿龙·切哈诺沃教授领衔的该校第三个诺奖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也将在3月22日宣布成立。
大学校园航拍
学生在春日的校园里
从香港到深圳 “学生第一位”原则不改变
办学四年能有这样的成绩,作为深圳高等教育探索境内外合作办学先行者,徐扬生坦言,这条路走地并不容易,“引进外面的学校,水土到底怎么样?能不能接地气?国内社会、中学、学生是否了解认同?办学就像生小孩,生出来以后退不回去,开弓没有回头箭。不像办公司,不成功就把它关了,学校是关不了的。”
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考上大学的“七七届”学生,徐扬生从浙江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博士,并在博士毕业后留在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担任机器人研究所研究员。直至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徐扬生来到香港中文大学工作,并于2011年出任该校副校长一职。
“香港中文大学要在深圳办校,这对整个中国的高等教育界来说也是一件大事。这所学校的校长要对国际上的大学比较了解,同时应该对中国的社会比较了解,要有一个‘中国心’在里面,要真正热爱教育。我想我还是有这方面的条件,并且我也有义务来做这件事。”徐扬生说,他们这代人有很多经历,吃过很多苦,又在国外生活工作许多年,无论在学术还是在经济上都挺不错,现在只是想凭自己的教育经验,对国家和社会尽点责任。
顶着压力,徐扬生将通识教育从香港带到深圳,他说,“我们要培养的不光是专才,而是同时具有传统文化、有道德的人。因为不管以后学生要做医生,做程序员,做银行家也好,首先他必须是一个‘人’。在我们学校,学生永远第一位,教师第二位,校长排第三。”
港中大(深圳)2017年综合评价测试深圳考点现场
为炼“好钢”跑遍全国各地73所中学
“你去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可以这么想,就像去一个房间,房间是黑的,你拉开灯,房间就亮了。你不用知道电线是怎么装的,你要做的事只是去拉灯,别的事情都不用去想。”在徐扬生下乡前,一位老先生对他说了这一番话,他说这对他影响很大,“每临挑战时我都会想到这句话,心里就踏实了。不要想太多得失成败,不问收获,但事耕耘。”
带着这样的决心,徐扬生在新的“沃土”中坚持香港中文大学的“传统”,也将新的元素融入到教育当中,对学子的培养理念,他十二字以概之:学贯中西,古今通汇,文理融合。
“我觉得香港中文大学是一颗种子,真正要在这里落地生根的话,深圳这个‘土壤’很重要。要在这里开花结果,种子要好,土壤也要好,这两条是必须具备的。”徐扬生认为,境内外合作办学最大的难度主要是有不同的文化冲突在里面,比如说地域的文化差异,国际的氛围,甚至不同大学之际对比起来也是不一样。
有了好的“种子”、‘土壤’,如何营造合适的环境使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呢?徐扬生认为要了解国内考生的培养环境,“因为大学实际上就相当于一个‘炼钢厂’,你要办好‘炼钢厂’的话,‘钢’到底是什么样的你要清楚。”
为此,每到招生季,他就“变身”成学校宣讲团的“主力”之一,深入到不同省份的中学,与学校、学生近距离交流,每天一个城市的节奏也是习以为常。带着一丝自豪的神情,他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我走访了73所中学,我知道每所中学是怎么培养人的,等这些学生进入大学,我也清楚应该如果对这些学生负责。”
港中大(深圳)杰出大学教授、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布莱恩·科比尔卡教授在2017入学典礼上做主题演讲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17年度音乐会
走出去引进来 为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端人才营造环境
深圳发展需要哪类型的人才?学校又应该如何培养?徐扬生坦言,在这方面学校做了很多的调查。“深圳非常缺乏国际化的高端人才。什么是高端人才?就是要能流利的用英语交流,同时也要知道国际的管理规则、行为准则,这些都是要在国际氛围中才能够培养出来。”他说。
为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端人才,港中大(深圳)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市政府及龙岗区政府大力引进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国际一流师资。“学生在学校每天都可以见到大师,不光是听讲座,还可以跟他们吃饭,在书院里一起参加活动、与学者生活在一起,优秀者还能参与到诺奖实验室的项目研究中。”徐扬生透露,在该校引进的教师中,全部都具备在国际一流高校执教或研究工作经验,75%以上的教授年龄在40周岁以下,是一群具有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积极进取、思维活跃和站在学科前沿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青年教师。
截至目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已引进知名教师200多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4位,图灵奖得主2名,各国工程院院士、科学院院士13名,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会士13名。
港中大(深圳)学生在杜克大学学习
除了“引进来”,徐扬生更鼓励学生“走出去”,“开眼界,跟最聪明的、最有智慧的人一起对话,是非常重要的。”徐扬生认为,学生要有一颗好奇、探索的心,这是教育的目的所在,而开阔的眼界使人更笃定、勇敢。为此,他不断探访国际知名学校,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开展一系列包括本硕连读、联合培养、校际交换、海外访学和国际暑课等深度合作。截至2018年3月,港中大(深圳)学生可以选择到全球64所一流大学交流学习,而具备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占在校生总人数的比例已超过60%。
学校的国际学术氛围浓郁,培养的学生眼界、能力自然更不同凡响。截至3月初,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首届本科生已经收到来自全球包括汇丰银行等50多个国内外知名公司的录用通知,平均年薪接近15万。但更多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来自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名校的录取通知书也纷至而来。
逸夫书院
城市与大学互融发展
一个城市的发展跟当地大学有着密切联系。纵观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没有一个好的大学提供人才、科技做支撑,发展的速度也会受影响。“大学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所在。”徐扬生认为深圳是目前全中国是发展最迅速、势头最好的大城市之一,未来的深圳将拥有世界级大学四、五所才能与之相匹配。
同样,城市对大学也起到互补的影响。深圳是一个平均年龄很年轻的城市,它活力创新,又包容开放。徐扬生为深圳深感自豪,“我到全世界各个地方招聘的第一件事情就讲深圳,为大家介绍它是一座如何了不起的城市。深圳很包容,‘来了就是深圳人’,它没有一个‘local’(当地)的概念,像这样的城市在全世界范围来看也是不多见的,我们真的很为深圳骄傲。”
港中大(深圳)图书馆
深圳市政府、各级政府对港中大(深圳)的发展同样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极大的推动了大学在创新、创业等方面对深圳乃至珠三角地区“回馈”。截止目前,该校培养的首届本科毕业生中,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地点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其中有55%的毕业生选择在深圳工作。徐扬生说,“我们学校受到深圳市政府及深圳社会各界给予的帮助非常多,我们应该为深圳做贡献,知道有多数同学选择留在深圳,我非常高兴。”(记者 余俐洁)
(作者: 编辑:贾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