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些都需要专业的创意及商业人才来开拓。但目前几乎所有的创意企业都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人才培养体制能否满足这样的市场需求?
曾珍,武汉四明印象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下简称四明印象)总经理。
与其他公司集群发展不同,四明印象坐落在环境清幽的校园里。国画出身的曾珍,将办公室打理得古色古香。“我老公说我很抠,办公室也是我一个人设计选材,但这都是成本。”曾珍说,自己宁愿把钱花在培训员工上。曾珍笑称公司员工从来不把她当作经理,一直“曾姐”“曾姐”地喊。
四明印象总部在光谷创意产业基地,2009 年,曾珍却在湖北美术学院校园里设了一个点,每天在这里工作。这意味着公司要舍弃一大部分利润,脱离商业圈,与学校相结合。这源于她对于现有高校专业教育的困惑。
“我现在也在学校任教,一直不太认同现在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方式。”曾珍表示,仅就动画专业来讲,现在的课程设置走向两个极端,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技术化。
前者过于注重讲授概念或者理论课程,后者则只是强调软件学习。两种模式下出来的学生,都缺少创意,想象力贫乏,作品也很难做精。
“创意能力才是从事这个行业的灵魂品质!而不是仅仅会写论文或会玩电脑软件。”
曾珍认为,现在高校的教材过于老旧,一些现在已经不再用的概念仍然在讲,讲课的老师甚至都不理解动画。“很多小孩学出来,有的连《小蝌蚪找妈妈》这样的水墨动画都没有看过,很多实际的操作并不会。”曾珍说。
由于不断接触全国各地市场,加上自己也在学校任教,曾珍经常会碰到很多怀揣着梦想的学生,大都抱着“一定要干这行”的抱负和态度。但是她认为,大多数专业学生对于行业的理解还不够深,很多并不是出于对创作的真正热爱。
“我喜欢看动画片”,“我喜欢打游戏”,“这个专业很好玩”:这是曾珍得到最多的答案。
“他们不知道有趣的背后实际上是个很枯燥的过程,你需要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打下基本功。”她认为,现在学生对于行业的理解抱有了太多幻想,并不知道好玩背后其实是很枯燥的,比如模型搭建起来之后,动作则是需要一点一点做出来。
曾珍表示,很多孩子对于自己的性格等方面是否适合这个专业,自己是不是真的热爱并不清楚。“比如有些孩子是真心喜欢画画,即便一幅画要画很长时间,这种热爱是老师教不出的。”她说。
动画专业的教育并不专业,且过于笼统,缺少细分。曾珍表示,就拿剧作来讲,应该设有专门剧本专业,而非只是笼统地讲一下课。
“此外,高校对于此类专业来做这样的普遍教育是否合适,什么学校有相应的教学以及师资条件去开辟这样的专业,是否每个学校都开呢?”曾珍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她认为现在高校专业的设置还需要考虑学校自身条件和优势。
在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大量的模块化人才源源不断地被“制造”出来。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