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经济新闻

“盲侠”郑举选:汉正街第一个万元户

发布时间:2013-09-04 06:53:01来源:SRC-13

  1985年 45岁

  “我就是传说中的百万富翁”

  他是汉正街第一批核发小百货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的103人之一;他是汉正街个体户中最早的万元户、百万元户。外界评价他是“活着的汉正街历史”,他曾和无数的政府要员、经济学家握过手,被无数的作家、记者采访过。

  他对法国《生活》周刊记者雅克·侯赛尔谨慎而骄傲地表示,“我就是传说中的百万富翁”。

  45岁时,有外国记者曾这样写他:中国汉正街一个盲人企业家的传奇经历和他的名字远播欧亚大陆,赢得举世瞩目,他已从窄街走向世界。

  1979年11月他从卖冰棒攒下的15元本钱起家,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汉正街买下6个门面,成为除老字号谦祥益外汉正街最大的门面所有人。

  郑举选现在对那个时候的回忆是:“不管别家生意么样,我屋里总是排队,从早到晚,钱数不赢,有客户甚至把整包的钱丢下来让我处理。”

  但1979年6月,郑举选从号子里出来刚到汉正街时,眼睛完全看不见,靠卖冰棍养活一家老小,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时任副食品商店书记的老吴,为照顾他,特批多给他一箱冰棍。

  生意做大了后,郑举选很快成了汉正街的第一块牌子。

  上海运来一船弹珠找销路,汉正街没人敢接,他全要了;武汉打火石厂发不出工资,成吨成吨的货压在仓库里,他对厂长说“全部拖来吧”;毛笔厂的零碎竹节堆积如山,要搬掉这座垃圾山要耗费很多劳力和财力,他对厂里的头头说,“卖给我吧”……

  这类例子举不胜举,郑举选最大的板眼是,堆积如山的货到他手里就能盘活。

  对这些“板眼”,郑举选今天的总结是:一根针只赚1厘钱,但他一年就出手1亿根,仅此一项,就起码是一个万元户。何况,他当时经营着数百种这样的小商品。

  1998年 58岁

  转战蔡甸养螃蟹“看走眼”

  1992年至1993年,郑举选在事业处于巅峰期时,遭遇了两次拆迁改造,他逐渐从汉正街转移了出来。

  1998年,撤出汉正街的郑举选,在蔡甸老家承包了一片山湖田,总面积1000多亩,他把资金投入到678亩湖面上,所养的螃蟹数量以百万计。

  但这次投资经历是郑举选最不愿意提及的往事。

  他对记者说,“以前办公室锦旗挂满了,汉正街没有人不说我有眼光,但这次我看走了眼。”

  原因是,周边村民成群结队地去“拿”螃蟹。那阵子,每到黄昏,乡亲们头上戴着灯,拿着袋子去湖边“捡”螃蟹,员工根本阻拦不住。村民公开对他说,“董事长啊,我们捡的螃蟹,小的买点烟吃,大的给孩子上学。”

  现在回头看,郑举选说,这怪他对农村情况的不熟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农民的逻辑里,你把我们的湖包了,承包款给了村里……”

  勉强养了两三年螃蟹,郑举选撤了。从此以后,他再也没直接参与经营。

  这些年,他在汉阳墨水湖畔一处幽静的庭院内安享晚年。问他一生的经商之道,他反复说的一句话是“买卖如修行”。但当诚信碰到不诚信时,后者给他带来了致命伤害。

  郑举选没读过什么书,没学过手艺,没上过商业学校,但在他现在的家里,记者看到会计小江给他记录了四页纸共五六十条“生意经”的总结,这些总经,多数是一些俗语。

  如与合伙人有关的“亲兄弟,明算账”;有商品包装的“货卖一张皮”;有资金回笼的“苏州打货杭州卖,赚多赚少图个快”、“宁可当年收五斗,不可隔年收一担”;有关于企业管理的“一个盐船怕一个钉眼”;有与公益有关的“家有千万,神鬼一半”,甚至有毛泽东的用人之道“不仅要看干部的一时一事,而且要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

  汉正街几年前做了一项抢救商俗文化的工作,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郑举选第一个发言,他认为就像孙子兵法一样,虽然时代不断在变,不管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等新型商业模式如何,诚信经营不会变,因为靠忽悠经商长久不了。

  汉正街从其诞生起就是一个江湖,短短30多年已更迭了三代,有最初聚集在“老三镇”的103户街坊邻居,有90年代初的“流民”大举入侵,还有现在顶着博士、硕士头衔开创着现代化营销模式的年轻人。

  但郑举选称,只要把这些东西融会贯通了,生意上不会吃什么大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