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出商界20年
一直关注汉正街
郑举选现在的住所非常宽敞,记者推开后花园的门,误以为进入一个会所。这处屋子的来历,也体现着这个生意人的精明、决断和务实。
郑举选说,这里原本是一家幼儿园,因生源少办不起来,5年前,一个朋友得知业主要卖房,告诉了郑举选。他让儿子来看后当即决定买下,且室内布置还是他亲自设计的。“这个房子对我蛮合适,南北通透,一楼摸起来方便,我家客人往来比较多,也方便。”
淡出商界近20年的郑举选,一直关注着汉正街。
他说,虽然早些年的坎坷都跟汉正街有关,但他很感激汉正街,“汉正街锻炼了我,养活了我,还给我树了铜像。”
谈及汉正街树的那个铜像,郑举选说,当时他不接受,对相关方说“汉正街有的人财富比我大得多”,但对方坚称,“再多我们也不想给他们树,因为你最能代表汉正街的精神。”虽然最终他也没答应,但那个童叟无欺的“郑举选铜雕”在汉正街竖到现在。“现在我‘讨饭’的一套东西,篮子、碗、棍子,还在汉正街。”郑举选称,如今他在汉正街还有几个小门面,吃租金。此外,他也在汉口北买了门面,但交给他人在管理。不过,每每提及汉正街的搬迁,他仍然流露出痛心和不舍:政府应该做好筑巢引凤的工作,千万不要让老市场死掉了,新市场还未起来。
郑举选家族有30来人在汉正街做生意,郑举选的两个儿子也在汉正街经商。
问及这些家人的经营状况,郑举选淡淡地说“一般一般”,称“该带的带了,该给的给了,我现在上不找政府、下不找儿子,不给人添麻烦最好”。
晚辈们向他请教经营方面的事时,他很少具体指点,最多的回答仍是那句话:买卖如修行。
很多人认为,郑举选留在汉正街的,不只是一座铜像,更多的是无尽的传说。
绰号“电子计算机”
“眼睛看不见,大脑来弥补”
“董事长在汉正街有很多绰号,其中一个是‘电子计算机’。”郑举选的老友、86岁的邓老告诉记者,郑举选过人的记忆力,早些年在汉正街时就被人们津津乐道,甚至一度被说成一个神而不是一个人。
“他的屋里总是排着队,他也不用算盘,客人买了几十样东西,有的一元八角伍,有的两元九毛八,都不是整数,结账时,几千几百几十几元几角几分,他靠心算一下就报出来。仓库里哪样东西放在哪儿,哪样东西多了少了,他一清二楚。”很多年没见的朋友,只要对方喊他“老郑”或他的绰号、小名,他凭着声音一下能喊出对方的名字。
记者采访中也见识了郑举选的惊人记忆力,他家座机响起时会播报一串数字,几次数字还未报完,郑举选就开始喊会计小江,是某某人的电话。他说脑子里记着很多电话,只要经常联系的人,他都能记住对方的号码。
记者问郑举选,记忆力和听力是不是天生的?他对记者袒露心扉,“不是我本事有多大,也不是有什么特长,看不见是蛮痛苦的,很多东西要靠脑子记、靠耳朵听,来弥补我的不足。”
原来,郑举选6岁那年,老家汉阳县侏儒乡(现蔡甸区侏儒镇)流行天花,在短短25天,5个兄弟姐妹被夺去生命,他侥幸活了下来,但从此失去了视力。
生活的磨难,让郑举选无时无刻不在训练自己。他淡出商界后,上了老年大学,在乐队什么都学了一点,现在家里还有六把琴、四把二胡、两把京胡、一个月琴,还有葫芦丝。闲暇时,他打打拳、跳跳舞、写写字,并代表盲协多次参加象棋比赛。
“兴趣广泛是一个方面,我怕又看不见又痴呆了,我就麻烦了!”郑举选说,这几年,他一些活动参加得少,但仍经常在电脑上下棋,他靠会计小江播报,跟电脑那头的人对弈,“往往十盘能赢个八盘”。
既然活着
就认真过好每一天
晚年的郑举选身体也有些小毛病,但仍步履矫健、思维敏捷,这跟他注重养生、保健密不可分。“生活靠自己去安排,尽管看不见,我也让晚年生活尽量丰富一点。”郑举选说,这么多年,他雷打不动地每天凌晨5点起床喝杯水,一年四季用冷水搓脸,“每天最少走两个多小时,不动不行!饮食上注意清淡,不吃得太足。”
在他家庭院里,郑举选特意让记者听一档广播语言节目“人生感悟”,其中提到“人生有一个词叫珍惜,经历过饥饿的人,才懂得珍惜温饱;经历过失去的人,才懂得珍惜现在……”郑举选感慨地说,“这档节目太好了,虽然我活了70多岁,很多地方我还要学习,要重新做人,我那样严格要求自己,跟这些要求相比还有差距!”
最近几年,郑举选的生活每天围着录音机转,床头、会客厅、书房等摆放的收音机不下10个,以便随时随地打开听节目。除学习保健知识外,就是学如何做人。自从发现这档节目后,他坚持听了几个月,还让会计小江将这档节目录下来,好反复听。
给记者触动最大的,是年过七旬的郑举选重复说了几次,既然活着,就认真地过好每一天。
非职业“证婚人”
郑举选淡出公众视线多年,记者采访他颇费了番功夫,最终辗转通过原湖北省作协副主席、《天下第一街:武汉汉正街》作者刘富道,才得到郑举选的座机电话。
第一次拨通电话时,恰逢郑举选被朋友接走,朋友非要留他住一晚,遂把采访时间约在8月25日。未想,当日采访未结束,又有两位老友接他吃饭,他遂把记者也请到酒楼。“我们一帮老朋友,现在还经常聚一下,有时候他们请我,有时候我请他们,我这里也蛮宽敞,一起来我这里喝喝酒。”
郑举选喜欢结交朋友,很多采访过他的记者也成了他的朋友。他对此津津乐道,“我和刘富道聊得蛮投机,说话抢着说,他说十分钟,我绝对要说两个五分钟;喝酒抢着喝,他喝半斤酒,我绝对喝两个二两半。”“省台一个记者1985年采访过我一次,后来我们的关系比弟兄还要亲,经常打电话,哪怕鸡子生个蛋都要电话讨论下……”
2008年,本报《改革开放30年·时代标杆》大型系列报道采访过郑举选,他几次嘱托记者,向当年写报道的王记者问好。
郑举选一些老朋友的后人、家族的晚辈等结婚,时常邀请他去证婚、讲话,他笑称,“太子酒店的蛮多司仪都认识我,一见到我,就说‘哎呀,又是你咧!’”
(作者: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