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经济新闻

“放管服”改革,激活4万亩虾田

发布时间:2018-05-23 07:56:58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图为:5月22日,厨师正在精心烹制小龙虾。潜江市举办小龙虾烹饪技能人才选拔赛,86名选手以虾为媒,进行了一场舌尖上的较量。(视界网 吴燕军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珞 通讯员 胡志喜 赵小灿

在“中国小龙虾第一县”监利县监新河两旁,“回”字形虾稻田依次排开,向远望去,集中连片的虾稻田如湖面一样宽阔。

这里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小龙虾自有养殖基地。5月14日,监利县国土资源局总工程师刘冬说,基地面积4万亩,已有3万亩通过土地整治项目验收,另1万亩即将进入验收程序。

项目建成验收后,相关道路、桥梁、泵站缺乏管理和维护,曾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忧心的问题之一。现在,沟渠长草有人清理,泵站有专人管理,道路、桥梁损害有人维修,一切还是自发的。

4万亩,我省最大的企业自建土地整治项目。什么药方如此有效?

变政府主导为龙头企业主导

2014年,省国土资源厅开展土地整治项目农业龙头企业自建工作试点,监利县选择福娃集团作试点单位,推进“四化”同步建设。

总部设在监利县新沟镇的福娃集团,在当地有几百亩虾稻共作基地,正准备扩大养殖规模,积极参与试点。

这次,突破了传统。过去土地整治模式为政府主导招标,选择施工队整治土地,提高耕地数量,改善质量,移交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试点方案则是,在政府引导下,企业“流转土地、主导设计、自主建设、使用受益、承担管护”。当企业按项目规划流转土地70%以上,并自投15%的配套资金,政府才给补贴。

省国土整治局总工程师吴鹏说,这项试点旨在克服传统政府投资类项目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项目建成后管护不到位等问题。

在政策引导下,2014年到 2016年,福娃集团逐步流转4万亩土地,按照“虾稻共作”的标准与需要加以整治。

土地整治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福娃集团相关负责人陈大胜介绍,通过土地整治,原来的沼泽、坑塘、湖田、高地不平的土地等都变成了“虾稻田”,同时,小块田连成大块田,小田埂也去掉,形成了集中连片的基地。这次土地整治,约增加了5%左右的土地面积。

向土地要规模效益

在基地,“虾稻田”按照“回”字型设计,外环称为虾沟,内环种植水稻。内环与外环有管道连通。

土地整治,包括道路、桥梁、涵洞、沟渠及村庄建设等。福娃集团副总经理方冰坦言,一般情况下,企业不愿投资土地整治项目,因为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难以收回投资。如果不是政府的这项创新,福娃集团不可能流转4万亩土地搞土地整治。

监利县国土资源局驻地项目负责人颜昌友表示,传统土地整治很难形成规模,因为涉及千家万户,有一家不同意新修的沟渠经过其耕地,此事就要搁浅。在农业龙头企业大规模流转土地后,才能降低生产成本。

规模化的种植养殖,企业和农民收入都得到提高。陈大胜算了一笔账,“虾稻共作”成本略高于单种一季水稻,而一亩地总收入高出3000多元。62岁的陈昌华,有12亩承包地,种植水稻,一年纯收入在7000多元。按照800亩一年流转到福娃集团,流转年收入达9600元。此外,他在基地打工,修补虾笼、投放饲料、捕捞小龙虾,一年还能再创收4万多元。

“放管服”激活企业动力

试点中,政府变成市场“守夜人”,企业转为自建项目的主体单位,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

吴鹏表示,这项试点也是一项“放管服”改革。政府关键是做好监管工作,防止项目建设单位虚报冒领,同时做好服务工作。

过去,政府建设好土地整治项目后,包括高标准农田、道路、桥梁、沟渠、泵站等设施,交给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管理和维护,而后者缺乏资金,多数情况下,这些需“三分建、七分管”的设施损坏却无人维修。现在这些问题都由企业负责。

2014年到2017年,和福娃一样,全省有40多家市场主体开展自建土地整治项目。为了自身发展,他们自发管护这些基础设施。

总结试点经验后,2017年底,省国土资源厅在全省开展“以奖代补”土地整治项目: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行筹资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建成通过验收的项目,可获得项目金额80%的奖励和补贴,平原地区每亩不超过1500元,丘陵山区不超过2500元。

该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农业经营主体自建土地整治项目,资金使用效率更高,后期有人管护,克服了政府投资不足等问题,今年将进一步创新机制,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