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经济新闻

“湿地之宝”面积急剧下降 12.6万亩芦苇命运堪忧

发布时间:2018-05-28 07:37:31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磊

图为:近期,我省某地长江洲滩,大片芦苇遭砍伐。

沿着芳草丛生的江边小径,走向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江风吹来,高大的芦苇如海浪般起伏。抬脚之间,惊起一只只蝴蝶翩翩起舞。5月16日,石首河口芦苇荡,美丽的湿地景观令人陶醉。

每年,芦苇在春天抽芽初生、夏秋拔节快长,秋冬由青转黄。11月初,人们将其收割,送往造纸厂。

望着已长到3米多高的芦苇,石首洲滩管理局河口所所长李远东却是满脸愁容,“往年这个时候,芦苇早就拍卖了,今年却没一家企业愿意订购。”

3月15日,湖南省有关部门下发《洞庭湖区造纸企业引导退出实施方案》,2018年,环洞庭湖三市一区坚决退出制浆产能和落后造纸产能,2019年全面退出造纸产能。由此,专供湖南造纸企业的石首芦苇“出口”被完全堵死。

不仅是石首,全省各地仅剩的12.6万亩芦苇都面临同样困境。“卖不了钱”的芦苇可能被其他经济作物取代,芦苇面临消失的危险。

省芦苇协会发现,今年4月,已有地方开始大规模砍伐芦苇,准备改种其他作物。

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最后的芦苇荡何去何从?这一问题十分急迫地摆在我们面前。

越来越陡的下降曲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里说的蒹葭,就是芦苇,多美的画面啊!”省芦苇协会秘书长王怡摊开一张发黄的芦苇土壤资源分布图,“这是20多年前的图,可以看到那时芦苇在湖北分布有多广泛。”

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我省芦苇面积高达103.4万亩,2007年尚存42.2万亩,到2015年,降至20.4万亩。今年,仅剩下12.6万亩。王怡说:“最近10年,下降的曲线越来越陡,速度越来越快!”

省造纸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顿志强介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电子媒体的普及,文化纸需求量大幅下降。湖北文化及特种用纸2010年产量是87万吨,2017年已降至29万吨。

“这直接导致作为文化纸原料的芦苇快速失去经济价值,众多洲滩芦苇荡湿地被围堰开垦,用于种植经济作物。”省芦苇协会老会长蔡明星说。

以洪湖为例,2008年,北洲站4500亩芦苇改种速生林。2009年起,白斧池站8500亩苇洲被分批开发。2015年,泥洲站6500亩苇洲种植竹柳。洪湖芦苇总面积由4.4万亩萎缩至2万亩。

石首芦苇面积则从高峰时的6.3万亩,下降到现在的2.5万亩。嘉鱼1.9万亩芦苇改种其他作物,仅剩0.6万亩。

江陵、松滋、公安、枝江、汉川等地的芦苇,近些年消失殆尽。

2010年,省政府原参事、省经信委原巡视员朱光才曾向有关部门提交《关于加强芦苇资源保护的建议》。“那时芦苇下降非常快,年减少10%以上,只有33万多亩了,我非常着急。”朱光才当时断言,照此下去,10年内湖北的芦苇资源将全部毁灭。

“现在竟然只剩12万多亩了。”朱光才不希望自己一语成谶。

仅剩的芦苇面临大考

据省芦苇协会调查,目前,我省大片芦苇所剩不多,分别为监利4.5万亩,石首2.5万亩,蔡甸2.2万亩,洪湖2万亩,仙桃0.8万亩,嘉鱼0.6万亩,主要分布在长江及其支流的洲滩。

洞庭湖区造纸企业退出制浆造纸产能,我省又没有芦苇造纸生产线,这些芦苇的去留面临严峻大考!“我们每年都是‘卖青苗’,芦苇出苗的时候就一次性拍卖给企业。主要供给湖南岳阳、沅江的造纸企业。”石首市洲滩管理局局长曹伟介绍,今年春节过后,石首将芦苇资源挂上政府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迄今没有一家企业来认购。

石首河口芦苇场管护芦苇面积有1.15万亩。李远东说,今年的芦苇种植管护费都是借的,如果卖不出去,会直接影响芦苇场员工的生计。

监利县芦苇管理站站长罗立红忧心忡忡,“我们的芦苇都承包出去了,承包期在5年以上,用途是造纸。明年3月就有3万多亩到期,后期没人续包。”

洪湖市的2万亩芦苇,大部分承包给企业,市芦苇管理总站站长杨秋幸说:“承包企业已明确表示到期不再续包。”

蔡甸沉湖湿地的2.2万亩芦苇,目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退化萎缩。

仙桃芦苇虽被纳入沙湖国家湿地公园,但由于经费落实不到位,保护已难以为继。

王怡说,湖北最后的芦苇荡,正面临一场“生死劫”。

专家呼吁留住“湿地之宝”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李建强介绍,湖北的芦苇是“南荻”,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独特优质物种,其生态价值是意杨等外来物种无法比拟的。芦苇荡繁茂静谧,干湿兼备,便于水鸟、哺乳动物、爬行动物等藏身栖息,是它们生活的家园。初步统计,在长江沿岸芦苇湿地生存繁衍的水陆野生动物有140余种,珍稀的麋鹿就生活在石首长江滩涂的芦苇荡里。“保护芦苇资源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

李建强还说,芦苇是最好的水质净化植物,可谓“湿地之宝”。它能大量吸收水体中的污染物,特别是对氮磷等有机质和重金属具有强大的吸附、转化、降解作用。芦苇生态湿地被称为是天然的大功率污水净化系统。“保护芦苇就是保护湿地。”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副研究员闫娟说,芦苇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是防洪保安全的重要植被。芦苇大多生长于洪泛区,植株高大密集并有盘根错节的庞大根系群,能减缓岸边洪水的流速和波浪对防洪堤的冲击力,防止洪水对河岸、堤防的侵蚀。“保护芦苇,就是保护长江。”

目前,很多洲滩被当做土地资源在利用,而没有作为湿地资源来认识和保护。在多方利益驱动下,洲滩芦苇湿地成为最易受伤的对象,生态功能处于崩溃边缘。大量芦苇荡被改种意杨等速生经济林,或者直接围堰改造成了农田,在开发中土壤逐渐硬化、板结,地力退化,已完全不适合芦苇生长。“更重要的是,芦苇荡被侵占后,形成了各种利益主体,有的甚至已经变更土地性质,被永久性侵占。”省芦苇协会秘书长王怡说。

5月15日,省委通过的《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 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决定》指出,加大长江生态修复力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扎实开展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和修复。“实施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是长江大保护的题中应有之义。仅剩的12万多亩芦苇不能再毁了!”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桑涛等专家呼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