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经济新闻

秭归探索精神扶贫:千名脱贫明星领衔攻坚

发布时间:2018-11-28 08:13:23来源:湖北日报

图为:秭归烟灯堡村举办脐橙釆摘节。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乐克 通讯员 郑家裕 周华山

秭归,从一个物质贫困洼地,转变为脱贫精神高地,冒出1000多位农村脱贫带头人,付金翠、张义波、王华君等5人荣登“中国好人榜”;独臂果农高建强、拐杖药商孙清等身边榜样层出不穷。

该县开展“立壮志,改陋习,树新风”活动,从整改乡村环境、破除陋习恶俗,到“志智”双扶,再到振兴“屈乡文化”“橙乡文明”,“扶志向、扶文化、扶文明、扶生态”,探索精神扶贫之路。

乡贤引领传家训淳民风

初冬,归州镇万古寺村党员群众活动中心灯火通明。村落屋场会在这举行,一百多人挤得满满堂堂。

“我让路!”啪的一声,屈万红把桌子一拍,“这条路,修!不就是砍掉自家柑橘树,损失五六万元么!”这是一条穿行于2850亩橘园间的硬化路,路通后,脐橙下山将告别肩挑背驮,小货车能一直开到地头,将新鲜水果运到渡船口。

“以前,没有几十万元补偿,就是从我身上轧过去都不让。”屈万红一句自嘲,引来哄堂大笑。确实,过去项目进村,村民第一反应是“占我地,先补钱,能补5万要10万。”万古寺村党支部书记屈家明感叹,“多少项目就因扯皮拉筋拖黄了。”

心态为何变了?

变在治理方式。万古寺村2340人,村委会只有几个人,管理难度大。如今,该村分成5个村落,每个村落由群众推选党小组长、村落理事长等“两长八员”,由乡贤带领村民自治,村事共商共议、共建共享。

变在角色转变。过去政府投资征地,砍树先补偿。如今,村级公益事业修路、建水池,不存在征地补偿,谁受益谁参与。村民占地互调、砍树互补、资金自筹、用工分摊。

变在精神气场。村里发展环境变了,出行难、饮水难,搁置多年的老大难不再难。“大家都在向善比勤,我不能拖后腿。”屈万红说得真切。

变的何止一个万古寺村。秭归186个村、2035个村落,9389名“两长八员”传家训、淳民风、提精神、强动力。前9个月,全县农民自筹资金4000多万元,新修扶贫公益公路821条、1489公里,新建饮水灌溉水池8291口。

村村都有脱贫明星

杨林桥镇响水洞村,沿着碎石路走进一间平房,88岁的邹中南看到客人,挣扎着想从板凳上站起来,“偏瘫多年,起居一个人不行。”老伴颤巍巍地从里屋抱出厚厚一摞笔记本。翻开一看,字迹工整,每日不辍,最新一页标题是:“十九大党的政策好,鼓劲干事业。”

只要天气允许,老人便坐上电动轮椅,到村里文化广场上做义务宣传员,用杨林堂鼓编“五句子歌”,几十年如一日,村民信服这位“轮椅上的宣讲员”。

屈原镇西陵峡村,52岁的高建强身残志坚,一只手撑起幸福家庭;泄滩乡九条岭村,姜从虎引领村民修出一条脱贫路;九畹溪镇槐树坪村,贫困户颜春江,硬是在山顶办牧场脱贫……村村有脱贫明星,户户有学习榜样,秭归县涌现出1000多位自强奋发脱贫明星。

昔日背着奶奶上学,今朝回村反哺乡亲,承包荒山建茶园,水田坝镇联营村80后村官张义波,入选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榜。同样入选的,还有“一诺千金”付金翠、“峡江义工”王华君等4人。

秭归县围绕“忠、孝、勤、和、诚、洁、德、礼、俭”9字新民风,定期在村里发布“孝道红黑榜”“乡村贤达榜”“善行义举榜”“清洁红黑榜”,每月开展选树道德典型活动。

公共文化服务进村入户

响水洞村,幢幢小楼,小青瓦、粉白面、马头墙,一派峡江特色民居风格,墙上挂着一幅幅家规家训:“继祖先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耕惟读”“善贤为本,勤俭为径”。

该村曾是深度贫困村,杨林镇党委书记王功赵说,过去村里环境脏乱差,陋习日盛,孝行不举。

如今,响水洞村变了。党员干部带头,刹住人情风,操办红白事“支客”越来越少。文化广场建起来,划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林堂鼓保护区,拉起杨林堂鼓的演艺队伍。村里举办年猪节,三峡高腔古韵唱响南北,城里人纷纷来体验民俗,生态乡村民俗文化游火了。

秭归县以改变乡村人居环境作为突破口,整治村容村貌,完成19000多栋危房改造,推出文化墙绘120多幅,成立红白理事会160个,收集家规家训、治家格言100多条,免费发放10万本《乡风文明手册》。建立县、乡、村、小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精准扶贫文化惠民”“六送六进家”“薅草锣鼓大赛”等公益演出活动,舞台搬到田间,书籍进到家门。

如今,全县186个村,景美、橙香、村靓,沿峡江之畔的一座座绝美村落,令人流连忘返。

编后

截至今日,本报全媒体《精准扶贫 不落一人——脱贫摘帽进行时》2018年大型系列报道圆满结束。

记者深入今年有望脱贫摘帽的17个贫困县,真实记录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合力攻坚的感人故事,全面展示各地攻坚克难的思路举措和精神风貌,在“报端网微”全媒体平台共推出17组图文并茂的深度报道。全面小康,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一个不能掉队。本报将继续为我省脱贫攻坚工作摇旗呐喊、加油鼓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