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讯(记者张扬 通讯员周前进)连日来,一批批海内外“游客”悄然进入武汉东湖之滨一座森林中的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这些“游客”,是该校在各个时期培养出来的学子,他们放弃“十一”黄金周的休假旅游,纷纷返回母校,或参加“校友之夜”音乐会、或参加校友企业家论坛、或参加“校友导师计划”,以各种方式为母校过60岁的生日。
华中科技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依靠自己力量组建起来的一所年轻的大学。60年来,它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坚持走创新跨越发展之路,快速崛起,成为新中国高校中的佼佼者。
勇立潮头,不断创新办学理念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指导办学实践,60年来,华中科技大学始终站在新中国高校改革发展的潮头。
当仁不让、全力竞争。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三年“教育大革命”之后,面临诸多问题,亟需调整、整顿,1961年9月,中央下发《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六十条》),促进新中国高等教育正规化、规范化发展。1962年初,该校制定贯彻执行《高教六十条》的规划,提出了“当仁不让、全力竞争”的办学理念和建设重点大学的系列措施。
走综合化发展之路。文革结束之初,全国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拨乱反正、求是创新谋发展的重任。1977年10月24日,该校党委给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写信,建议实行理工结合,办成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发展研究生教育。1979年,院党委向教育部正式提出:“大学的学科结构要综合化。”华中科技大学自此开启了新中国大学综合化发展之路,改革学科结构,大规模引进人才,实施“科研走在教学的前面”等发展战略,建设理、工、文、管相结合、教学和科学研究并重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先后建立了理科的数学系、物理系和化学系,文科的中文系、新闻系、社会学系、外语系。
出奇制胜,异军突起。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中国各高校竞争的加剧,学科建设水平成为衡量高校科研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该校结合自身实际,审时度势,提出了狠抓学科建设,出奇制胜,异军突起的办学思路。大力改善教师的科研、教学和住宿条件,引进、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抓高水平的科研,机械、材料、能源、信息等领域的一批高水平学科群快速崛起。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打就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不打自垮。”(中科院院士、该校老校长杨叔子的演讲)1994年,针对一些理工科院校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该校决定实施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在全国高校中率先举起了以人文教育为中心的“文化素质教育”大旗。该校定期邀请中外名人学者进行人文讲座,并逐步建立和完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至今,其人文讲座已坚持举办18年1800多期;编辑出版《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六卷,发行近50万册。该校文化素质教育成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面鲜艳旗帜。
学研产三足鼎立、协调发展。进入世纪之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逐步确立和完善,同时,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个大背景下,中国高校更看重综合实力的竞争。实力是根本、发展是硬道理!华中科技大学确立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提出了“育人为本,学、研、产三足鼎立,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实施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战略。教学是基础、科研上水平、产业出活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该校引进了一批包括院士、知名学者等大师级人才在内的学科、学术带头人;与全国大部分省市及地方政府签定了全面合作协议,为地方和区域经济作贡献成为华中科技大学办学的一个鲜明特色;华工科技公司等产业成为该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基地。
国际化。新世纪之初,随着全球化趋势提速,中国加入WTO,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基本完成,各高校综合实力的竞争空前激烈,都处在机遇和挑战并存、争先发展的紧要关头。该校明确提出了国际化办学理念,努力借鉴现代大学教育制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先进经验创建世界知名大学。该校推进思想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实施“无污染校园”建设。通过完善规范、严格落实规范等举措,建设无学术污染、无信用污染、无环境污染的校园,引导师生自觉地共同营造适应WTO规范和世界一流大学规范的治学、育人和为社会服务的浓郁氛围。
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在国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推进建设高水平大学战略之际,华中科技大学确立“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实施“一流教学、一流本科”“应用领先、基础突破、协调发展”的发展方略,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新模式、新途径。十二五伊始,该校实施三大发展战略转变,即由“规模发展”向“质量提高”转变,由“工医优势”向“综合优势”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转变,更加注重培养质量、更加凸显研究型大学的作用、更加强化大学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这些办学理念,见证着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脉络,带领着该校快速崛起,成为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
(作者: 编辑: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