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为先,创新大学生党建工作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华中科技大学牢牢坚持办学方向,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断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
该校坚持创新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诸多创新之举,在全国高校获得推广。
上世纪80年代,率先提出“第二课堂”,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延伸到学生课堂外、校园外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
90年代,率先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创新能力、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相融合的创新性人才。
新世纪之初,响亮地提出“党支部建在班上”。 该校积极构建本科低年级党支部建在年级,党支部书记由辅导员担任,高年级和研究生党支部建在班上,党支部委员,包括党支部书记,全部为党员大学生的工作模式。学生党支部成为班级团结进步的核心力量。至2012年5月,该校有学生党员19993人,占全校学生的35%,建立了811个学生党支部,其中62。8%的党支部建在了班上。
近年来,大力实施“党旗领航工程”。以“早日站在党旗下”“党旗在我心中”“我为党旗添光彩”系列活动为载体,将师生入党前培养教育、党员教育管理以及党支部建设等党建工作贯穿在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对于端正入党动机,激发党员进行自我教育和管理,始终保持党员先进性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该校党委在校内大力实施“党旗领航工程进支部”“党务工作进网络”“科学发展观进课堂”“党员关爱进社区”“党报进学生宿舍”“党员干部及教师进寝室”活动,同时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红色寻访”“公德长征”“衣援西部”“西部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
多年来,该校大学生志愿者利用节假日,坚持开展“为烈士寻亲”等“红色寻访”活动,“寻访”足迹遍及全国17个省市,用实际行动磨练、教育自己,也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流价值观。
与时俱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9月中旬,华中科技大学第三届“启明之星”评选活动启动,该校启明学院的数千学子开始竞争主动实践、发明创造、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学科交叉、创新创业、社会责任、文化交流之星等,最终只有10人以内的学子可荣获“启明之星”称号。他们除了获得荣誉外,还可获得免试攻读研究生的推荐资格。
数十年来,华中科技大学努力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探索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新途径、新模式,营造出了浓郁的创新生态环境。
2002年3月1日,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刘玉老师在网上组建了一个科研论坛“Dian团队”,寓意为“知识的积累来自点点滴滴”,希望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该论坛开展技术讨论。就是这个论坛,诞生了一个大学生科技创新社团“Dian团队”,进而探索出了一个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规模效益的项目制本科研究性学习模式。10年来,团队培养了400多名学生,完成160多个科研项目,从校外获得研发经费超过1200万元,毕业学员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联创团队、冰岩作坊、机械创新基地、电工电子科技创新中心、数模科技创新基地、第一临床学院医用图像系统研究团队、基础医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大学生记者团、新闻学院红树林策划创意团队……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该校的创新教育变得更加生动、丰满!
2007年,该校以优秀博士生为对象,与业界合作,设立创新研究院,通过大项目的研究,把优秀学生、优秀导师、优质的项目配置在一起,努力培养学术视野宽广、综合能力强、富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优秀拔尖科技人才。
2008年,以优秀本科生为对象,该校创立教育改革的创新示范区——启明学院,致力于营造多学科交叉的创新教育生态环境,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未来杰出人才。20余个大学生创新团队的骨干成员、10余个实验班的学子,以及部分特优生正在这里享受着特殊培养。
一大批杰出人才和青年才俊纷纷从该校走出。石寿永、艾春荣、田国强、谭国富、谢伏瞻、张军扩、陈小洪、巴曙松、李佐军、张燕生……一批蜚声海内外的校友活跃在国内国际经济学界,被学界称之为“华中大经济学家群现象”。
青年教师王健,1999年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后考取该校硕博连读,2008年博士毕业留校。今年6月,王健作为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的研究论文《轨道角动量复用实现Tbit/s自由空间数据传输》刊发在《自然?光子学》上,产生国际影响,引起了《科学》的关注。8月,王健作为共同通信作者应《科学》之邀撰写的文章《不同视角看光通信》发表在该刊上。一批本科生也在一些国际著名期刊上留下了“华中科技大学的身影”。
创新教育也形成了创业氛围,该校一批80后校友也开始在业界展露身手。儿童网络社区“摩尔庄园”创始人汪海兵,曾任该校大学生创新社团记者团团长、冰岩作坊创始人,毕业后入职腾讯,主持成功研发风靡海内外的QQ宠物项目。27岁离职,创办上海淘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面向儿童互联网服务市场,并已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中国首只在纽交所上市的儿童游戏动漫题材股。“摩尔庄园”已拥有1.8亿注册用户、活跃用户逾5000万。
百纳信息公司创办人杨永智,该校大学生创新社团联创团队创始人,后在武汉创办“百纳信息”,推出了一款海豚浏览器,专门针对智能手机的触摸屏,允许用户像定制桌面浏览器一样定制移动浏览器。发布17个月便在谷歌安卓市场浏览器类下载量排名第一,拿到风投公司千万级美元的融资。
中国网络电视PPTV创立者姚欣,在校时即开始创业,在宿舍利用网络直播世界杯足球比赛。2005年,创办上海聚力传媒有限公司,设计的PPLIVE网络电视软件,拥有全世界2.4亿用户覆盖安装量,1.4亿活跃用户。2011年,公司获得软银集团2.5亿美金的巨额融资。2012年获“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标兵”称号。
(作者: 编辑: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