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以奥运为主题的创意书吧 CFP图
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见习记者李晓琴
武汉“德芭与彩虹”特色书吧又在招募义工了,对于经营上的困境,德芭的主人“猫糊糊”(网名)在经历了去年的拖欠员工薪资风波后,并不愿意再次公开谈及。
实际上,去年以来,实体书店的倒闭潮已引发了全社会对其生存危机的关注。实体书店转向创意书吧,以“书+咖啡+非书”、引进文化沙龙和其他相关业态等诸多模式寻找生存之道。如今,创意书吧们又是一个怎样的生存状况?记者走进江城几家特色书吧,探访他们的求生之道。
困境
书吧一个月卖不出一本书
以前都说去北京看“万圣”,去南京找“先锋”,去上海看“季风”,去杭州找“枫林晚”,去广州看“学而优”,去台北逛“诚品”,而来到武汉,就一定到“德芭与彩虹”待上一会儿。
记者周末在德芭街道口店呆了5小时,店里来了顾客10人左右,小孩占了一半,并没有一个人掏钱买书。店里的义工告诉记者,书吧没有最低消费,完全免费提供wifi、饮用水、图书,靠饮品销售每天营业额在70~100元左右。
今年4月,德芭老板“猫糊糊”在豆瓣网上针对书店经营近况做出了说明,“目前街道口店和司门口店由于资金困难,无法招募全职店员,而且连兼职店员都无法招募,由三位德芭全职店员和几位义工一起照顾书店、分担日常工作。”
无独有偶,同在街道口商圈的书与咖啡吧经营状况也持续低迷。书吧老板范女士介绍,因为有许多朋友的帮忙,书吧租金、水电加人工每个月在1万~2万元之间,比同地段的店铺都低。如今,书吧一个月卖不出一本书,虽然店里设了10元最低消费,但已经快要“入不敷出”了。
范女士认为,一方面,人们的阅读习惯在改变,在城市中充满浮躁,能静下心来阅读的人减少了;再者,网上书店低折扣让实体书店图书销售十分艰难,“网商之间大打价格战,一些书价格能低到四五折,这个折扣是我们进货都拿不到的”,她表示,“我们的书基本上都是原价销售,网上折扣少个四五元钱,就夺走了我们四五成顾客。”
记者采访发现,像书与咖啡吧这样遇到困境的江城书吧,已不在少数。
突破
“书”与“吧”的平衡
一年前作为一个新尝试,视觉书屋的老板段洪波投资十几万元,开了一家叫“八英里悦读馆”的创意书吧。
段洪波介绍,八英里悦读馆每月房租、人工加水电费等成本就需3万元,想靠书吧盈利,确实需要动脑筋。效果还算理想,去年12月底“八英里”就实现收支平衡。到今年6月,初步实现盈利。
他认为,“集艺术书籍、咖啡、杂货和沙龙于一体”的创意书吧是可以盈利的。按之前的经营情况来讲,“书”仍是书吧的核心,段洪波的图书销售加上10元最低消费,就基本能够保证书吧的生存,而盈利点则来源于咖啡、杂货的销售。
相反的是书成为配角,非书类产品逆袭为主角。记者了解到,位于菱角湖万达广场的瑞德兰书吧,推出会员制,一天仅接受10~15位顾客。推出团购,40元可品进口咖啡、零食、桌游、看书、聊天、交友等,其负责人向女士告诉记者,书吧还为附近公司提供聚会场地,他们贩卖的是书吧的环境。
前景
打造多业态组合的主题书吧
特色书吧如何凭创意突破重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市场营销系副教授杜鹏认为,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独特的主题定位,在图书的挑选、书吧的装潢都要主题先行。其次,书吧本身就是“书”与“吧”的融合,以书为核心,其他如饮料、杂货等是“副产品”,是盈利点,但不能成为书吧主体。
杜鹏表示,在网络时代,书吧也要利用网络,线上推广吸引客户,线下依靠主题活动、招收会员作为资金收入。通过书吧营造的独特环境,让客户产生舒适的体验,增加客户圈子的黏性,维持长久稳定的经营。
(作者: 编辑:见习记者李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