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东湖梅岭毛泽东》追溯主席与湖北的不解之缘

发布时间:2013-12-26 06:10:12来源:SRC-13

  图为:1953年毛泽东在蛇山与卖煎豆腐的老人交谈



  楚天金报讯  记者杨扬 肖黎

  24日,三集纪录片《东湖梅岭毛泽东》在湖北卫视开播(本报12月24日曾作报道),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昨日本报记者采访各年龄层观众,请他们畅谈在片中看到的“接地气”的毛泽东。

  据悉,该片是在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和直接指导下拍摄的。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任该片总顾问。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副主任卢洁任总策划,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傅德辉,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高峰任总监制。该片由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出品,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中共湖北省委接待办公室、东湖宾馆联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湖北新视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承制。

  今日21时25分,湖北卫视将播出第三集。

  镜头记录历史——

  21年间 48次入住梅岭

  纪录片第一集《江城雪》,由1953年毛泽东南巡第一站来到阔别26年的湖北武汉讲起。

  1927年2月,毛泽东入住武昌都府堤的一栋民居,在这里他将前期大量的调查成果和理论思想浓缩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部伟大的经典着作。不久,他在此迎接第三个儿子毛岸龙的诞生,度过了一段温馨的时光。

  同年,中国革命从激情澎湃走向腥风血雨。毛泽东在党的五大上提出了“迅速加强土地斗争”的建议,被陈独秀驳回。为了排遣胸中的郁闷,他携爱妻杨开慧登上了黄鹤楼。面对眼前“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的景象,他写下《菩萨蛮·黄鹤楼》,回答了“中国革命向何处去”这一问题。

  之后,从1953年2月至1974年10月,毛泽东48次入住东湖梅岭。晚年时,他两次长留武汉:1969年10月15日起,在汉停留了168天;1974年7月18日起,在汉居住了108天。由此可见毛泽东对武汉的眷恋和不舍。

  东湖宾馆毛泽东故居纪念馆馆长郑敏庭告诉记者,《东湖梅岭毛泽东》真实反映了主席对武汉的感情,以生动而珍贵的镜头记录了历史。他说:“毛泽东主张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几次找到时任中南水利部部长林一山了解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问题,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正是他在武汉定下的基调,他先后11次视察武钢、武重等企业;他关心群众、深入基层,明确提出不能打扰当地(武汉)干部、群众;他勤俭节约,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提出‘不吃肉、不吃蛋、不吃荤(油)、不超定量’的生活方针,不接见外宾时,只穿破睡衣、破拖鞋。”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际上是继承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传统。

  亲历者追忆——

  上了蛇山 就难下来

  纪录片对毛泽东同志原机要秘书张玉凤,原摄影师吕厚民、钱嗣杰,原生活管理员吴连登,原卫士孟进鸿、曾文,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副主任卢洁等均进行口述访谈。

  张玉凤表示,毛泽东对武汉情有独钟。1956年5月31日,毛泽东第一次在武汉畅游长江,挥笔写下了雄浑壮丽、脍炙人口的名篇《水调歌头·游泳》。1961年,毛泽东邀请蒙哥马利同游长江,谁知这位二战时威震世界的英国元帅被波涛汹涌的长江吓坏了,反倒是毛主席以68岁高龄畅游长江。

  时隔多年,吕厚民回忆:“1953年,正月十五,在事先没有安排的情况下,主席突然提出要去蛇山。他看见路边一个老人在煎豆腐,便亲切地问生意好不好,说杨开慧生前在汉最喜欢吃的便是臭豆腐。”两个正在游玩的小女孩发现这位慈祥老者很像毛主席,便一路跟随。一个女孩问工作人员,这是不是毛主席?工作人员只有笑着回答,你看呢?两个小女孩边嘀咕“毛主席下巴有一颗痣”,边挤到跟前仔细盯着看,然后她们叫起来:“毛主席!”吕厚民说:“此时,面对从四面八方涌过来的热情市民,主席挥挥手,缓缓而行。”一路相随的他适时举起相机,拍下这一幕。

  拍摄纪录片过程中,摄制组还赶到东湖宾馆,郑敏庭接受采访时回忆了毛主席入住的往事。大约1959年,毛主席入住东湖宾馆休养,他要服务员小赵去补拖鞋。小赵一连找了3个鞋匠,都说太破了没法再补。回到宾馆,她大着胆子对主席说:“我找了好几个鞋匠,人家都说补不了,您就买双新的吧。”毛主席却说:“不要浪费,补补还能穿嘛。”当晚,小赵从擦车用的麂皮布上剪了一小块下来,含着泪补好了鞋。

  原湖北日报摄影记者张其军接受采访时表示:“1958年9月15日,毛泽东视察武钢一号高炉出铁后的第三天,又到武钢铁矿基地——大冶铁山视察,随后又到黄石大冶钢厂。”那时的工厂条件很艰苦,高温、烟雾、粉尘、噪声,炉前有很大功率的鼓风机在吹,吹出的都是热风,“可他仍然认真走访,细心询问。”

  珍贵史料感动人心

  纪录片《东湖梅岭毛泽东》在湖北卫视开播以来,唤醒了不少观众的回忆,重温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也吸引了年轻观众,更多地了解那段身边的历史。

  50后刘先生(63岁,退休职工):这部纪录片追忆了毛主席在武汉的故事,作为武汉人,我感觉其选材和角度非常新颖、有特色、接地气,画面弥足珍贵,毛主席的伟人形象很真实。

  60后邵先生(52岁,公务员):该片让湖北观众、全国观众了解到毛主席与湖北、与武汉的渊源。我看到毛主席在武重、武钢等工厂企业留下的足迹。他每一次视察都深入生产第一线,掌握第一手材料,并以他的远见卓识,指导了武汉钢铁、纺织等企业兴建和发展。长江大桥的通车、三峡大坝的规划,也体现出毛主席对湖北的厚爱。

  70后刘先生(35岁,小学教师):纪录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毛主席畅游长江的情形,从第一次游长江后挥笔写下《水调歌头·游泳》,到年过七旬仍然可以驾驭万里长江,他既有“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不拘一格,也表达了“胜似闲庭信步”的潇洒与闲适。

  80后程小姐(28岁,公司职员):第一集《江城雪》讲述毛主席如何与武汉结缘,在他居住的武昌都府堤民居楼里,诞生了新的思想,也迎接了第三个儿子毛岸龙的到来。通过历史图片,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毛主席与妻儿团聚那难得的温馨时光。

  90后陈先生(20岁,大学生):以前一提到毛主席,我的脑海里浮现的便是共和国缔造者的伟人形象。这一次,我对毛主席有了新的认识,他是一个可爱可敬的人。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毛主席以68岁高龄畅游长江,他在急流中搏击风浪的拼搏精神,让我备受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