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郭国言
郭国言 (1913-1942,黄陂人)
指挥作战时 炮弹在他身旁爆炸
1913年出生在黄陂县(今武汉市黄陂区,下略)。1929年参加红军。经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随部队长征。1937年2月,进抗日军政大学二期学习。
1937年9月,随八路军总部、第129师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940年任太行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兼山西决死队第3纵队副司令员。
1942年2月9日,日伪军对根据地进行大“扫荡”。郭国言率部阻击进犯武乡县太有镇的日伪军。战斗进行至黄昏,敌人用大炮狂轰滥炸。郭国言一面指挥作战,一面观察敌情伺机转移。突然,一颗炮弹在他身旁爆炸,郭国言壮烈殉国。时年29岁。
郭国言牺牲后,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称赞他为“最忠于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战士”。
1950年,郭国言的遗骨埋葬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图为:郑行福
郑行福(1908-1943,红安人)
从延安调往新四军 反“扫荡”中被俘遇害
1908年出生在红安县檀树岗清水塘。1929年参加红军。曾参加长征。
抗战全面爆发后,1938年3月,从延安调到新四军工作。1938年11月,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后任政治部主任。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7师供给部部长。
1943年3月17日,日军第116师团和第15师团各一部及伪军共6000多人,分8路向皖江抗日根据地巢县、无为中心区大举“扫荡”。郑行福在反“扫荡”战斗中不幸被俘,押解到安庆遭日军杀害。
图为:唐克威烈士纪念亭(河南杞县)
唐克威(1913-1943,枣阳人)
打到最后一颗子弹 慨然饮弹自尽
原名徐德乾。1913年出生于枣阳市七方镇徐桥村。1932年考入北平大学法商系。1935年在“一二·九”学生运动中遭逮捕,后被营救获释。
抗战全面爆发后,历任冀鲁豫边区第3地委书记、第8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等职,被誉为勇于和善于开辟新区的“开荒干部”。
1943年1月9日,唐克威抵达河南杞县南部,召开水东地委扩大会议,传来日伪重兵扫荡水东根据地中心区的消息。会议决定大家分散活动。1月27日,唐克威率百余人到达杞县东南边缘,与乘坐20多辆汽车的数百敌伪遭遇。唐克威想以河流阻挡敌军汽车队的前进,不幸坠马落入河中,他一边掩护战友,一边撕毁文件,当打到最后一颗子弹时,饮弹自尽。时年30岁。
在枣阳市烈士陵园,存有杨得志、赵紫阳为唐克威烈士的题词。
图为:杨学诚
杨学诚(1915-1944,黄陂人)
清华学子投笔从戎 率部击毙日皇室成员
又名奇山。1915年8月出生,黄陂人。1934年秋考入清华大学。1935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秋任中共清华大学支部书记。1937年5月,跟随刘少奇、彭真到延安参加中共全国代表会议。
抗战全面爆发后,先后在北平、武汉、济南、南京等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6月后,曾任中共湖北临时省委委员兼青委书记、中共鄂中特委书记、新四军第5师鄂皖兵团指挥部政委等职。
1939年3月31日,率应城县抗日游击队在公安寨设伏,击毙日军慰问团团长(日本皇室成员)及以下10余人。
1943年初,他从鄂南返回江北,身患多种疾病,仍抱病工作。1944年3月,杨学诚随军转移,在大悟山北麓高家洼病逝。时年29岁。
(作者:ADMIN)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