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曾国之美 回味古老曾国文明的最后辉煌

发布时间:2015-03-02 19:15:23来源:SRC-11

   回味古老曾国文明的最后辉煌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见习记者 张萌

  随州曾侯乙墓现在早已举世闻名,该墓出土文物达15000余件,成为研究战国时期曾(随)文化的宝贵资料。

  精美绝伦的青铜器,时代最早的黄金器皿,高超的雕刻艺术和丰富多彩的绘画,都达到了同时代的最高水平。此外,还能看到很多楚文化的影子,两国结为盟友后,相互通婚,因此曾国在文字、官制、音律等方面都颇受楚文化影响。

  曾国文明由北方传到南方后,开枝散叶,与楚地文明交相辉映。北方先进的文明传到南方后,南方又根据自己的特点,改进发展出更为“盛美”的文化,南方把文明的星火再反哺给北方。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昌平曾就曾国文明的一个问题就写了一本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说:“曾国文明太长,不易简单说清楚。曾国文明目前还有很多未解之谜,我也有许多现在无法解释的问题。”

  但无法否定的是,早在2700年前,曾国在礼乐、工艺、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已经相当发达,长江商报记者将从这些方面带您回味古老曾国文明的最后辉煌。

  叶家山到郭家庙的中原特点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夫子在给众弟子授课时,曾发出感叹,“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自称了解夏、殷(商)二代之礼仪制度,他认为周朝的礼乐文明不仅继承了前面二代的特点,还对之前的传统做了更加美好地改进发挥。在考察这三代礼乐文明的演变后,孔子主张遵从更为美盛的周礼。这便成就了此后两千多年中华礼乐文明的渊薮。

  作为周朝礼乐文明的嫡传,曾人先祖从中原到达南方,曾国的礼乐文明在南方生根发芽于何时呢?2011年叶家山墓葬群发掘出成套编钟以后,曾国礼乐文明就可以向前推进到西周早期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认为,从叶家山(公元前1000年)到郭家庙(公元前700年)时期曾国的文化还是保持着中原的特点。从出土的文物造型看,有大量龙凤造型风格的漆器、青铜器。从车马坑墓葬的形制看,还保持着中原王朝纵向排列的特点。

  “我们当时在发掘郭家庙遗址的时候,就开玩笑说,这好像发掘楚国墓葬一样。”方勤解释,当时楚国文明应该是不如从中原过来的曾国文明程度高,所以楚国在向曾国学习,这就导致楚国出土文物上有模仿曾国的特点。

  汉阳诸姬,是中原王朝在南方的战略布局,对周朝的长期稳定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汉水以西,由西北向东南延伸,大洪山与桐柏山之间一带地势平坦、物产丰富,溠水、 水、漂水,由北汇入涢水,贯穿其间。这一地带被称为“随枣走廊”,是周天子南征的必经之路,周王数次南巡都从此地经过,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孔道。历史上还称随枣走廊为“金道锡行”,也是金属货物交流的通道枢纽。在此出土的曾国早期文物具有典型的西周文化特性。

  “礼乐文明应该是从南方推进到北方。因为很多西周早期的编钟,可以推断都是从铙转变过来的。铙就起源于南方。”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黄凤春认为,曾国的礼乐文明对周人贡献很大,曾侯乙墓发掘以后,迄今为止没有一个能够突破它。

  曾侯乙编钟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曾侯乙编钟的发现可谓是震惊世界,当时出土时,大大小小的编钟还完整挂在钟架上,它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世界著名的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说,“中国人对音色在音乐领域的应用与研究比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历史更久且有更高的造诣。”公元3世纪的时候,中国人在音乐领域的研究所达到的科技水平,西方人19世纪才达到。

  其实,曾侯乙墓乐器的制作和空间上的编排组合与演奏技艺,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比此还要早上几个世纪。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黄敬刚博士,在曾国文化研究专著《曾国与随国历史研究》中还专门谈到了随(曾)国的编钟乐舞。

  “曾侯乙墓出土编钟分三层悬挂,以佩剑铜人为簴(音jù,是古代挂钟磬的架子上的立柱)。钟铭2800余字,磬铭残存600余字,加上钟架笋梁,编钟配件和磬匣上的文字,共有4000余字。它不仅反映了曾国乐器的高度水平,而且记载了曾与楚、周、晋、齐诸国和申地之间律名,阶名的对应关系。

  主持发掘曾侯乙墓,并主持复制曾侯乙编钟,曾担任湖北省博物馆馆长的谭维四称赞此种音乐是“人神以合,声律以和”,并推想这“八音和鸣”的盛大场景:听者王侯宾客居中,钟、磬、鼓、瑟、箫、笙高低错落有致,金、石、丝、匏、革之音来自上下、左右、前后,整个三维空间充满了美妙的音乐。

  除此套编钟外,曾侯乙墓还出土了一套悬挂完好的编磬,还有鼓、琴、笙、箫等多种乐器。曾侯乙墓除了主棺外,还有陪棺21具,殉葬者均为歌妓舞女,与庞大的乐器相配演奏。

  而在叶家山墓葬群中也发现了早于曾侯乙500年的编钟,枣阳郭家庙墓地中发现了大型乐舞遗存,还出土了迄今为止最早的乐器瑟。这些出土文物在技艺和音乐上,都显示了曾国对音乐的重视,和在音乐上的高度发达。

  工艺:曾侯乙墓为出土器物之最

  在曾国所有墓葬的出土物中,无论在数量还是精美程度上,都以曾侯乙墓为最,可以说是曾国文明最强盛时的象征。其出土的器物,几乎集中了当时所有的工艺技巧。新、奇、巧的造型,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娴熟的工艺技巧,铜器、漆木器、金玉器、皮甲胄,种类繁多,各尽其极。

  例如一件十六节龙凤玉佩,长48厘米,宽0.5厘米,采用分雕连接法制成。先将5块玉料,各镂空套雕成16节,各块之间再以三个榫卯合成的活环和一玉梢钉连成一体,玲珑剔透,转折自如。各节又投雕,平雕,阴刻花纹。这一件玉佩上共雕刻出27条龙,7只凤,10条蛇,还有云纹、谷纹、斜线纹等纹饰。纹饰交错,舒张有秩,龙凤之间,顾盼生姿。

  曾侯乙墓的雕塑品,个个堪称艺术精品。动物家畜、武士少女、宇宙星云、植物花草,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细节处精微逼真,夸张处破格新奇。

  曾侯乙墓漆器上有精美的绘画,漆画皆用毛笔绘制而成,大多使用单线与平涂的绘画方式。曾侯乙的内棺也是绘画艺术的杰作。黄、黑、灰为主要色调,图案内容以头生双角,身长羽翼,手持双戈,身着甲胄,面目狰狞的侍卫为主体。富有驱邪镇鬼的寓意。绘画艺术也反映出了曾国文化到了中后期受到楚地浓郁巫风的影响。

  曾侯乙墓葬中还出土了大量书法作品,包括金文、石刻文、木刻文、漆书文、墨书,用刀笔墨漆,在竹木金石上刻、画、铸、写。其字体大多为先秦篆书,还有别具一格、蜿蜒旋转的鸟篆和图形文字。

  铜器精美很少有缺陷

  曾侯乙墓不仅是生活艺术的宝库,而且还是先秦科学技术的宝库。在中国古代,农学、医学、数学、天文学为四大自然科学,而曾侯乙墓出土的天文文物相当丰富。

  在墓葬中出土了五件大小相近的漆木衣箱,按时间气候、场合节日,五件衣箱互有联系。箱盖上正中央书一大“斗”字,代表北斗天极。围绕“斗”字,按星座的方位,以秀丽流畅的篆字书写出二十八宿全部名称。这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二十八星宿天文图。而此图是作为日常生活的图饰出现,说明这种天文知识在当时已经相当普遍。在其中一个箱盖左端还出现了漆书二十字,根据国学大师饶宗颐的解释,这是乐论与天文的合一,是古人观天翔授时之歌。

  此墓葬共出土铜器6239件,总重量10498.6公斤,可以看出当时曾国的冶金生产十分发达。而距离曾侯乙墓不远的大冶铜绿山古矿场的冶炼业当时就已很发达,有大规模的铜矿开采和竖炉炼铜,两地的铜器的微量元素含量,也十分接近。

  曾侯乙墓铜器具有形大、体重、工艺精湛的特点,出土的精美铜器上很少有缺陷,专家据此推断,不管是创新的组合陶范浑铸技术,还是传统的焊接技术,失蜡法技术都已经很完善。墓地还出土了数量、分量巨大,品种齐全的黄金器具,这在先秦时期实属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