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刘双平珞珈忆旧:与东湖为伴的14载青葱岁月

发布时间:2016-08-30 17:26:34来源:SRC-13

  荆楚网记者郭瑶 胡华

  “珞珈山上香樟树,凌波门外的东湖水,宋卿体育馆的琉璃瓦,老斋舍的青藤叶,樱花大道飘散的花瓣……”刘双平说,每每回到武大的时候,他对这里的空气都是那么熟悉。

  刘双平,这位从武汉大学哲学系走出去的国内知名文化产业专家、幽默研究专家,现任本山传媒集团艺术总监,曾在珞珈山下与东湖为伴,度过了14载难忘的青葱岁月,结下了深深的武大情结。

  学生时代获“李达哲学奖”

  1982年9月,刘双平和来自全国各地的45名同学,汇聚武昌珞珈山麓、东湖之滨的武汉大学,进入哲学系学习,自此与哲学结下不解之缘。

  据刘双平回忆,当时辅导员孙志军老师,是哲学系78级高材生,他说,哲学是给人智慧,让人聪明的学问。他还介绍,武大哲学系是由李达老校长亲手创办起来的,李达老校长是党的“一大”代表,是新中国哲学界的泰斗。

1989年7月,刘双平于武大校园_副本.jpg

1989年7月,刘双平在武大校园

      

  辅导员老师的话,让原本对哲学普遍缺乏了解的刘双平和同学们,个个热血沸腾,都觉得能上武大哲学系,实在是太幸运了。

  在刘双平看来,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年代,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有诗歌无市侩,有担当不犬儒。大学三年级,刘双平在选修了周运清教授讲的社会学课程之后,对社会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周老师指导下,他和同班同学刘辉平积极响应刘道玉校长“鼓励创新、鼓励学生开展业余科研”的号召,专题研究中国婚姻风俗,并于1985年暑期到少数民族集中的云南实地调研。

  “我俩从武汉坐绿皮火车到昆明两天两夜,车上人满为患,只能站在异常拥挤的过道上。深夜我俩实在太困,钻到坐席下面铺上报纸就睡,尽管四围全是臭脚丫子,但很快就睡着了。”刘双平回忆起那趟云南之旅,至今难忘。他觉得那时的大学生活,清贫却至纯,简单而激情洋溢!

  很快,他俩回校后将考察调研成果进行了整理,编撰了《中国春节风俗拾零》、《中国婚姻风俗》,并因此荣获哲学系学生最高奖--“李达哲学奖”。

QQ图片20160830120436_副本.jpg

刘双平、刘辉平共同编撰的《中国春节风俗拾零》

  勤思敏学,敢于创新。大学时代的刘双平就开始紧跟时代,关注社会,开展独立的思考。1988年,针对学术著作出版困难的现状,刘双平参加了《光明日报》举办的征文比赛活动,他的作品《设立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学术专著出版》荣获优秀征文奖。他的建议也一定程度上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国家出版基金2007年设立,专门用来资助出版具有文化传承与积淀价值的图书。

  刚毕业的大学生成了年轻的校长秘书

  1986年7月,刘双平从武大哲学系顺利毕业了。那时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 毕业生的工作分配基本上由国家“包办”,每到毕业的季节,来校要人的单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超过生源数。

  按实力排名,刘双平属班上前几名。作为全班为数不多的几名党员之一,加之荣获过“李达哲学奖”,刘双平对自己的分配情况比较乐观。

  某天下午,系里管分配的领导熊建生老师找刘双平谈话。他说,刘道玉校长要找一位秘书,校办主任说哲学系学生素质高,要系里推荐,他想推荐刘双平去,想听听他的意见。一听说要留校到刘校长身边工作,刘双平二话没说就满口答应了。

  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高等教育界,刘道玉校长可谓大名鼎鼎,在刘双平这些武大学子的心中,“刘道玉”三个字是英雄的代名词。

  刘双平正式到校长办公室上班的第一项工作,是管理"红头文件"。这项在别人看来枯燥乏味的工作,刘双平却干得津津有味。通过“红头文件”,他不仅能及时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学校各项工作进展,还明白了行政系统的运作模式。并且,通过刘道玉校长及其他校领导对文件的批示和对公文稿的修改,让刘双平的政策水平以及文字功底大大提高。

  那时的武大被誉为“高校里的深圳”,不管是教师、学生还是机关干部,思想都极为活跃,以追求“创新”为时尚。学校里常有各种各样的名人讲座,听讲座的学生很多,常常见到挤爆教室的场景。

  在这样的环境里,不甘平庸,有梦想、有精神抱负的刘双平如鱼得水。

  1986年9月,刘双平获悉围棋“国手”聂卫平坐船从重庆到武汉,马上想到运作他来武大做一次讲座。

  那时的聂卫平如日中天,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中屡获奇胜,为国争光,已成为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心中的传奇英雄。如果能够把聂“棋圣”请来给全校学生做一次讲座,一定会大受欢迎。

  但要邀请到他,必须以刘校长的名义才有可能。刘双平忐忑不安地把这个想法向刘校长说了。刘校长还没听完,就说“赶快以我的名义去找省体委”。刘双平据此找湖北省体委出面协调,很快就落实了这事。这是他参加工作后操办的第一件感觉有成就感的事。那天聂卫平在陈祖德九段的陪同下来武大做了一个精彩的演讲,能容纳两万人的小操场人山人海,场面之火爆至今仍让刘双平难以忘怀。

  “回忆这些激动人心场景,真让人热血沸腾。”刘双平对武大的讲座“情结”很深。90年代末他又陪同外交部发言人沈国放到母校作过国际形势报告,同样是小操场,同样是人山人海,让人难忘。

  破格任鄂西支教讲师分团团长

  到了1987年夏天,刘双平留校工作即将满一年。当时正值中央和地方省(市、区)给经济欠发达地区派支教讲师团。湖北省指派由武大牵头,6家省直单位和高校抽调青年骨干组建鄂西分团,到鄂西支教一年,分团团长由武大委派。用人不拘一格的刘道玉校长把这个机会给了还未转正的刘双平。

  有一天,校办牛主任突然找他谈话说:“刘校长决定派你去担任讲师团团长,到湖北的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后改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锻炼一年。”刘双平毫无思想准备,一脸的迷惑,牛主任便带他来到刘校长的办公室。

  刘校长对此事很重视,他让两人坐下谈。他说:“对于身边的人才,不同的领导有不同的做法。有的领导总是把自己喜欢的人留在身边,舍不得放出去;有的领导则爱把自己喜欢的人放出去锻炼后再抽回。我属后者,准备把你派出去锻炼。”

  刘双平记不清自己当时说了啥话,只记得牛主任说:“小刘工作未满一年还没转正啊!”刘校长皱着眉头说:“马上转正啊!”牛主任又说:“省里要求团长是副科级以上干部。”刘校长立刻说:“马上给小刘提一个副科长啊!”就这样,刘双平就成了校办的一名副科长,又转身成了“湖北省87届支教讲师团鄂西分团团长”。

1988年6月,刘双平与鄂西自治州领导及讲师团全体成员合影_副本.jpg

  1988年6月,鄂西自治州领导与刘双平(前排左五)及讲师团全体成员合影

     讲师团团长这一特殊的岗位让刘双平脱胎换骨地“早熟”了。20多人组成的年轻队伍,分成5个支队,分布在恩施、来凤、咸丰、宣恩、建始5个市县支教,大事小事都得"团长"去张罗。他经常坐长途大巴颠簸在险峻狭窄的盘山路上,奔波5地检查指导工作,每天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

  恩施地处武陵山腹地,当时条件十分艰苦,没有互联网,也没有手机,工作外的生活非常单调。到恩施后不久,经武大同事介绍,《湖北日报》驻鄂西记者站的记者赵洪松成为他在恩施的第一个朋友。赵洪松比他早一年大学毕业,早一年下派到恩施锻炼。他俩属恩施为数不多的年轻“下派干部”,两人共同语言多,常见面聊天。

  没过几天,赵洪松就带刘双平认识了好友、《鄂西报》记者向东。向东是土生土长的鄂西人,跟单纯的赵洪松相比,向东可算少年老成。尽管赵洪松比向东年长一岁,但有时赵更象一个小老弟。

  刘双平说,当时最大的享受,就是约上赵洪松去向东在《鄂西报》的单身宿舍聚会。三人聚在一起,棋艺水平差不多,总爱大摆三方围棋“擂台赛”,三人轮番上台对弈。车轮大战杀得天昏地暗之后,他们总会大啖一顿绿色美味的火腿炖土豆,喝几杯鄂西产的“遍山大曲”(因由漫山遍野的苞谷酿成而得名),谈古论今,畅谈人生和理想。

  刘双平回忆说,阳光、率真的赵洪松既没酒量也没酒瘾,但就是架不住他和向东的劝酒。每当他和向东觉得酒足饭饱谈兴尽时,就花三、五分钟劝赵洪松喝几杯酒。两杯“遍山大曲”下肚,赵洪松很快就醉倒了。他和向东总有几分自责,都觉得下次不能再“整” 赵洪松了。但只要一聚会,酒酣耳热中他和向东眼神一对,就会不自觉地一唱一和开始劝酒,赵洪松指定又会端起酒杯。“洪松醉酒”常常成了我们三人聚会的‘收官’环节。

  时间飞逝,一年的讲师团生活一晃就结束了,刘双平于1988年夏天依依不舍地告别山城恩施后又回到了武大。两位好兄弟后来也因他与武大结缘,向东考上了武大的插班生,赵洪松上了武大的研究生。

  筹办在京召开李达校长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1988年武大校领导班子换届,著名哲学家、刘双平大学期间的哲学系主任陶德麟教授担任了常务副校长。刘双平开始跟随陶校长工作多年。

  1990年,是武大老校长李达诞辰100周年。武大积极策划推动,希望能举办一次纪念李达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座谈会是在北京召开还是在武大召开?当然是在北京召开合适,但却碰到障碍。负责前期筹备工作的刘双平及校办两位同事按陶校长的安排,多次跑北京协调,并有幸向时任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的邓力群同志汇报,邓力群同志当面批示同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纪念座谈会。

  在确定了会议召开的地点后,陶校长又亲自给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胡绳同志汇报,得到了胡绳同志的大力支持。于是,“纪念李达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史研究室、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共同发起,由武汉大学承办,于1990年12月27日在人民大会堂成功举行。胡乔木、胡绳、张友渔、任继愈、汝信等重量级人物济济一堂,时任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的胡乔木同志作了重要讲话。

1990年10月27日,刘双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纪念李达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时与胡乔木合影_副本.jpg

  1990年10月,刘双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纪念李达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时与胡乔木合影

     胡乔木在讲话中对李达作出了高度评价:“李达同志是我们党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家、教育家、理论家、著作家,他是多方面的学者。李达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人之一,也是我们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李达同志从他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开始,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奋斗到最后一息。我想,在我们党将近70年的历史上,还很少有像李达同志这样勤奋,这样有丰富卓越的成就,这样在任何困难危险的环境下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家、教育家,这样坚定勇敢而不断追求进步、力求达到当代的最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战士。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完全为有李达同志这样一位自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以来,就以全部身心投入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奋斗,数十年如一日的先驱和榜样而自豪!”

  刘双平立刻意识到了这一讲话的重要性,回校后便根据录音整理出了记录稿,收入到他后来编著的《漫话武大》中。胡乔木同志的这篇讲话后来成为理论界公认的对李达同志最准确的评价。

  多了个"武大校史专家"头衔

  早在1983年武大校庆时,海内外校友就提出建议,要组织专家对校史源头进行再研究和再考证,认为武汉大学源头应该是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

  1993年武大校庆时,经过专家充分论证,确定为百年校庆。刘双平配合陶校长参与了这一重要论证工作的全部过程。

  1993年校庆前,在当时国家教委直接指导下,就武大校史溯源问题进行了审慎考证。学校首先邀请湖北省、武汉市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15位专家进行了论证,得到一致认可。

  接着,学校又邀请在全国高教界很有影响的专家(国家教委指定的5位、学校特别延请3位)进行了更深入的论证。除一位专家在基本认同的前提下提出希望学校继续查找第一手资料,使论证工作更为严谨外,其余专家都完全同意前期的论证意见,认为“武汉大学的校史应从1893年湖北自强学堂开办之时算起”的结论是成立的。

  多年后,提起这件事,刘双平说,陶校长对武大校史的考评和定性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随后,筹备“百年大庆”成了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除了参加“百年大庆”的筹备工作外,刘双平还准备送母校一份校庆礼物,那就是配合校庆活动编写一本通俗版的校史--《漫话武大》。

QQ图片20160830120440_副本.jpg

  1993年10月,刘双平编著的《漫话武大》

   

  陶德麟教授当时已经担任武大校长,这一想法得到了陶校长的支持。于是,刘双平白天上班,晚上下班后就埋头撰写《漫话武大》,半年多的时间,几乎上每晚挑灯夜战到半夜,顺利完成了二十多万字的书稿。书稿完成后,曾任中顾委常委的武大杰出校友伍修权将军应邀作序。

  《漫话武大》把武大百年历史上大家感兴趣的很多轶闻趣事作了系统的整理,后来被广泛引用。该书在武大百年校庆前由武大出版社出版,受到了师生和校友的广泛欢迎。

  刘双平也因这两件事又多了一个“武大校史专家”的头衔。

  完成了可载入武大史册的两件大事

  热闹的百年校庆活动结束后,学校又恢复了平日的安静。刘双平不太习惯学校周期性极强的相对安静的生活,总想琢磨点更有意义的事。

  时任校长陶德麟教授评价说,刘双平既聪明又实在,既会读书又会写作,既有长远眼光又会办实事。他不仅能出色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还能主动办好领导没有想到而学校很需要办的事。

  刘双平回忆说:“太大的事驾驭不了,太小的事又难引起激情,我琢磨良久,终于找到了一件适合做的事,那就是收回东湖边被部队占用了几十年的武大三亩多土地。”

  这块土地位于武大东湖游泳池边,当年用作毛主席下榻武汉东湖宾馆时的警戒岗用地。警卫任务结束后,因各种特殊原因部队却驻扎下来了。

  为协调此事,刘双平多次往返北京向相关部门汇报,商量解决办法。在校友伍修权将军等的帮助和部队的积极配合下,1995年5月,学校成功地收回了这三亩多宝地。为此,武大专门发文通报嘉奖刘双平。后来,武大又陆续收回了100余亩土地,成为宝贵的教学发展用地。

  同样是这一年,刘双平借鉴去清华大学考察学习的经验,成功运作成立了武汉大学校友基金会(现更名为武汉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20多年来,该基金会接受来自校友、海内外公益机构、社会爱心企业和个人的各类捐赠资金十余亿元,在支持学校的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影响也越来越大。

2010年10月,刘双平与陶德麟先生夫妇在武大合影_副本.jpg

  2010年10月,刘双平与陶德麟先生夫妇在武大合影

     2010年10月,回母校参加陶德麟教授80华诞学术研讨会的刘双平,会同几位哲学系校友捐款设立武汉大学陶德麟哲学基金,致力于推动武大哲学教学与研究。

  这两件大事,都在武大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后记:1996年,是刘双平毕业留校工作的整整第10个年头,当年哲学系初出茅庐的校长秘书,已变成了能谋大事、严谨内敛、乐观向上的校长办公室负责人。而这年夏天,刘双平选择了赴北京工作。刘双平或许不知道今后的路上会遇到怎样的风景,然而武大留给他的,无疑是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龚文德博士评价好友刘双平时说:“他是一位智者、仁者、勇者,总是在快乐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