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加工刚收上来的藜蒿(记者 彭鹏摄)
楚天金报讯
编者按:伴着早春的阳光,荠菜、野芹菜等野菜出现在武汉各大菜市场。事实上,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对健康养生的需求,不少野菜如藜蒿等已被大面积种植。记者实地走访了一些野菜种植基地,探寻那些好像只在“吃不饱年代”才拿来充饥的野菜,如何变成了市民餐桌上的美味。
几乎每隔一天,陆女士家就要买一次藜蒿,或清炒,或炒腊肉。她说,“正月藜,二月蒿,三月四月当柴烧”,眼下正是吃藜蒿的季节,价格也便宜,菜场里没择过的藜蒿每斤最便宜只要2元,而过年时,每斤曾经卖到10元以上,她要趁机好好过嘴瘾。“市场上每卖出10斤藜蒿,就有9斤来自蔡甸。”蔡甸区农业局负责人透露。眼下,蔡甸区共种植了3万亩藜蒿,按每亩销售1.2万元计算,能创造3.6亿元的价值,为农户增加2亿多元收入。因为产量高,蔡甸的藜蒿掌握了市场定价权——丰产时可以便宜卖,减产时可以加价卖。
号称“楚天藜蒿第一村”的蔡甸区侏儒街金鸡村,是蔡甸区的产藜蒿大村,供应量占蔡甸总产量的十分之一。早在蔡甸还叫汉阳县时,金鸡村就出野生藜蒿,侏儒、永安、洪北等地的湖汊、土埂上随处可见,那时农户自采自食,从未想过拿到市场上去卖钱。15年前,云南和南京的菜贩将人工种植的藜蒿贩到武汉卖,每公斤卖到6元。看到这个商机,当年金鸡村的几个村干部从云南买回藜蒿种子,带头种了20亩。村民们看到了效益,一下子发展起来,如今,金鸡村家家户户种藜蒿,今年已达3340亩。
金鸡村书记周丽效透露,现在的藜蒿又嫩又脆又香,是经过了4次品种改良。一开始,藜蒿的亩产一年只有四千斤,有一股浓重的土腥气。经过改良,亩产已达1万斤,口感也变好。新品种还延长了藜蒿的采收时间,从当年的8月,可以采五茬,直到来年的4月。
野生藜蒿被大面积种植和改良后,口感会不会发生改变呢?武汉市农业局蔬菜专家称,适宜的温度、土壤、水分,才能保证大规模供应。因为改变了天然的生长环境,而且施肥、打农药都可能导致野菜的口味产生或多或少的改变,因此,口味与数量往往不可兼得。
(记者彭鹏 通讯员彭兵虎)
(作者: 编辑:彭鹏 通讯员彭兵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