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武汉新闻

武汉新动能开辟未来发展蓝海 布局生命健康产业

发布时间:2016-07-05 09:21:55来源:SRC-5173

记者肖娟 张隽玮

未来已来。武汉之东,二妃山下,8年前打下的“生物之基”,让光谷“天下谷”的模样初成。5日,20位两院院士、600多家顶尖生物企业齐聚江城,出席第九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暨首届“中国光谷”国际生物健康产业博览会。具备万亿元潜力的生命健康产业图景,将在武汉徐徐展开。从钢铁到汽车,再到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驾马车”蓄势发力,产业动能的更替转换,将为武汉未来给出一个肯定的回答。

生命之长和信息之快

新兴产业探索城市未来蓝海

2007年,石家庄,全国首届生物产业大会,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名单上有了武汉。作为第三批入选者,于全国26个生物产业基地而言,这座以重工业著名的城市还是一个学习者。

命运中不缺乏机会,未来关乎对机会的把握和选择。省市决策者决定,不能成为历史的过客,要做好顶层设计,将这颗“生物之种”,落子光谷。

同样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光电子信息技术以迅速迭代的、短周期的特点,提高现代生活的品质,服务于越来越快的现代生活;生命健康技术以爆发性突破、长周期的特点,服务于越来越长的生命历程。

次年,世界金融风暴席卷之下,武汉生命健康产业种子艰难发芽,请来的国际咨询公司毕博预测:到2015年,实现生物产业产值420亿元,聚集企业500家,跨国公司20家。而现在,光谷生物城内无论是产值还是企业数量,均接近过去希望的一倍。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者杨代常教授认为,只要有市场需求,技术上的突破是必然,反过来又会刺激市场需求。

行业内人士估算,全球生命健康产业的规模,每5年就会翻一番,年增长率高达30%,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10倍。有人估算,照此速度,2020年,国内生物产业产值突破5万亿元。全国上下,数百家生物产业园区为之拼命赛跑。需要的不仅仅是数字的倍增,创新产业与创新能力更要与日俱增。生命健康产业,是城市未来的产业蓝海。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省市单个生物产业全区的“身价”,少则2亿元,多则近千亿元。

回望8年前,武汉地区生产总值3960亿元,排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八位。到2015年,武汉地区GDP10905.6亿元,排在全国城市第八位。8年过去,生物城一年一个百亿台阶,城市一年一个千亿步履。竟是巧合,也是必然。看准趋势,结果必然而然。

信息之快和生命之长,正是全球文明当下的追求共识。多年来,武汉在光电子信息和生命健康产业上的历史布局,已和未来暗暗切合。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一座城市的产业竞争力,越是发达的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占比越大。美国,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最重要集聚区,年销售额占全球药品市场五成左右,其中旧金山的硅谷生物技术产业又占比57%,年均增速近40%。

赛迪的研究报告甚至认为,生物科技园区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以电子、微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园而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全球视野下的互相激励补充

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的武汉探索

沿三环线驱车20分钟,来到二妃山下,画面好像按下了静音键,红白相间的低层建筑,想象不到里面正在进行着生命健康领域的产业革命。“但老实讲,2007年国家批下来的这个基地,尽管找了咨询公司,但确实不知道该从何做起”。

对于武汉来说,一切都是新的,没有具体经验可参照,唯有“闯字当头”。从头开始的新兴活计,毫无根基的野蛮生长,发展逻辑需要与众不同。

“很多产业园区,不集聚力量发展产业,先圈地发展房地产,我们不能走这条路。”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但长春说,30平方公里的光谷生物城都没有引进房地产,所有基础建设围绕产业展开,一门心思引进和生命健康产业相关的企业、平台、资源,形成创新集群。只认准一点:房地产建了,产业就落不下去;产业起不来,即使楼房林立,也只是空城。而有了产业的兴旺,人才的集聚,刚性需求必然产生,城市兴盛自然而来。

初设光谷生物城建设办公室,只有28个人。他们的任务清单上,基础建设工作很重,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外技术领军人物排得很满。

引入世界领头羊,不止是为了引进技术,其真正意义,在于让光谷生物城及入驻企业,耳濡目染跨国巨头们的先进理念、创新商业模式和全球化思维方式。

第一家进驻的世界500强企业辉瑞制药,在研发大楼的开业仪式上,第一件事,向“为我们建设了这幢漂亮大楼的建筑工人们”鞠了个躬。德国费森尤斯卡比投资两亿元的抗肿瘤生产基地落成,庆祝的主题,“祝贺建设过程中零安全事故”。

这是一种文化。身处内陆、又在创业期的光谷生物城,迅速接纳并学习。

引进之外,光谷生物城看重的是自己的“小巨人”和“独角兽”。它有自己的一本账:10家年销售5亿元的企业,就是50亿元的产值。比引进50亿元的大企业,来得更扎实。它们在武汉分享的,除创业的艰辛之外,还有共命运的呼吸。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已有900多家入驻企业,七成研发力量本地生长。人福医药,一步步从草根成长起来的“小巨人”,已成为百亿产值企业,近年更加快国际化步伐,参与全球医药领域并购。华大基因、明德生物、耦合医学、汉密顿、璟泓生物、中旗生物、新华扬、科前生物等一批“生物汉军”成长迅速,成为各自领域的排头兵。

8家世界500强企业来了,28家国内外上市企业入驻了,385个国内外高端生物团队引进,12个院士项目在此落地,2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如今入驻企业已近千家。他们当中,还有12名首批武汉“城市合伙人”。

“我们没有排队等候的感觉,直到签约那天,我们才知道他们的团队要服务多少企业”,今年刚刚进驻的盛司潼说。作为国家首批“千人计划”专家,他已打算将两个研发、检验中心,一个生产基地放在武汉。

二妃山下的产业之变,让生命健康这一战略新兴产业,向支柱产业攀升。

8年来,光谷生物城吸引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约翰·罗伯茨等顶尖专家等5000多国内外友人的造访。这个生命健康产业的后发者,引来无数城市和园区前来探寻经验。

有来访者说,武汉从零起步,在全国108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中排名第二,“其经验极具可复制性”。

演绎生物领域的西游记

人类健康的想象力在此膨胀

从一颗颗水稻里,提取出人类所需的人血白蛋白;一粒小小的胶囊内窥镜,可以在人的胃肠内360度观察;邮票大小的皮肤样本,可在培养皿里长出全身所需皮肤……

500多年前的筋斗云已悄然实现。生物版本的“西游记”,在光谷演绎。武汉生物产业,因为基因技术、细胞治疗、医学影像、智慧医疗等多学科融合的生物技术、产品设备的重大突破,不断挑战想象力的上限。

6位院士、5家世界500强生物农业巨头云集光谷,“中国种都”扬帆起航。这一农业大省,正用科技创新,勇抓种子这一生物农业的“牛鼻子”。

用稻米生产人血清白蛋白,被太多人视作天方夜谭。而在禾元生物,技术产业转化曙光初现。它是首家入驻光谷生物城的本土企业,董事长杨代常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力推技术的产业转化,至今已十年。他体会到的不是遵循引进、消化、吸收的模式,而是创造性的气质。

动辄上十年,生命健康产业是一场马拉松,谁跑到最后,谁才算赢。杨代常说,科学家不啃骨头,社会就不会进步。

不求一时之快,不逞一时之能,坚持跑下去,才能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参与谋划人类生命健康的未来,从而托起城市的未来。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作为后来者的光谷生物城,在全国108个生物园区中,综合实力位列第二。目前新药在研项目有200余个,新药进入临床超过40例。

不同于化工等产业由大公司主导,生物医药产业以学术研究机构为起点,是一个建立在学术研究上的产业。而保证生物医药产业园区顺利发展的关键是研究机构在新发现领域迅速开展研究的能力。

中科院院士邓子新挑起了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的重担。他告诉记者,坚定走产业创新之路,让企业的创新能力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形成合力,才能激发城市科技创新活力和产业发展潜力。

“要想在生命健康领域实现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武汉必须实施一些关键攻关计划。”邓子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