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武汉新闻

戴家湖涅槃重生 生态宜业宜居新青山已跃然眼前

发布时间:2016-11-18 08:54:22来源:SRC-389

 

图为戴家湖公园

图为全市首个海绵城市建成项目——武丰闸湿地公园

图为省级电商基地——钢谷成为青山区的创业热土

 

图为2518户居民住进青山区棚改二期青馨居小区电梯房

  湖北日报讯

  经变迁 戴家湖“死而复生”

  “50年代一汪碧水,60年代一池煤灰,80年代一座灰山,00年代一堆垃圾。”在武汉,恐怕再难找出一个与青山戴家湖命运相同的湖泊。

  上世纪50年代,为支援武钢建设,戴家湖成为青山热电厂粉煤灰堆场。80年代,戴家湖被填平,堆积的粉煤灰高出地面10余米,戴家湖变成“戴家山”。90年代,粉煤灰成为制砖原材料,戴家湖灰山被挖平,成为垃圾场。2013年12月,武汉市、青山区两级政府筹资8000万元,将戴家湖原址改建成面积50公顷的大型生态公园。

  戴家湖的演变轨迹,是青山区发展理念逐步转变的缩影。在那个“先生产后生活”的年代,一切让位于工业生产。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青山区意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生态回归成为改造戴家湖不二选择。

  2015年5月1日,这座武汉市第三大公园敞开了绿色胸怀迎接八方宾客,周边10多万居民不仅告别了“吃灰”的日子,还多了一个健身休憩的好去处。

  据介绍,戴家湖公园是武汉首个建在工业废弃物原址上的城市综合公园,也是武汉首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节约型公园,在土壤修复、循环利用、工业文明展示等方面特点鲜明,仅顺地势建园、减少外运土方一项就节约2000余万元。

  湖泊—陆地—灰山—垃圾场—生态公园,历经数次“变脸”,戴家湖终结了有名无湖的命运。

  在公园的入口处,规划设计人员特意保留了一截长约10米、高约2米的粉煤灰层断面——“灰土上的花园”,永久记录那段灰色的历史。

  园史馆前立着一块红色生态警示碑。400余字的碑文,扼要讲述了戴家湖近60年的坎坷命运。碑文中写道:“今天,我们立碑记录武汉城市工业化进程中的这段‘弯路’,只为警示未来:永远不再出现这种伤害!”

  10年内 13660户棚改居民住进电梯房

  “从部队退伍转业后,我住了45年平房,没想到还能不花钱住进电梯房!”作为武汉市青山区棚户区二期改造工程的受益者,66岁的武冶机修退休工人叶发堂难掩激动之情。他没交1分钱房款,就从破旧的棚户区搬进了崭新的楼房。

  今年8月,青山棚改二期涉及的2518户居民陆续领取钥匙,搬进位于武汉火车站附近的青馨居还建房小区。华中地区最大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就此画上圆满句号。

  上世纪50年代,为建设武钢、一冶等企业,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万多名产业工人聚集到青山区,在工地周边搭建起的工棚里安身。这些工棚分布于工人村、青山镇、厂前、红钢城4个街道,占地面积6千多亩,共有居民13709户,常住人口4万多人,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棚户区。

  2006年起,青山着手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为让棚改居民尽快住进新房,采取“拆迁一片、改造一片、建设一片、安置一片”的滚动改造模式。2014年,一期11142户居民全部住进还建房。当年9月,棚改二期启动,涉及居民2518户。

  从2014年9月底启动还建房建设,到今年7月底交房,用时仅22个月,刷新了棚改的“青山速度”。

  青山区房管局数据显示,13709户居民中,除49户因自购住房等原因放弃还建外,其余13660户全部得到妥善安置。

  棚改一期的1万多户居民,大部分为就地还建。棚改二期拆迁后,腾退的土地有60%处于石化企业安全防护隔离带内,不具备就地还建条件。为此,青山区政府争取到武汉火车站附近的一处市级储备地块,投资15亿元,用来建设二期还建房——青馨居。青山区房管局负责人介绍,建设还建房所需的资金,部分来自于国家开发银行棚改政策性贷款;部分来自于中央、省、市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还有一部分,由区内可开发土地的收益来平衡,“政府掏钱买单,尽量不给居民增加压力。”“搬入还建房后,居民们才算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该负责人说,棚改二期范围内,70%的住宅属企业直管公房,房主只有使用权没有产权。青馨居还建房,产权属房主所有。

  不仅如此,为最大限度减轻困难群体负担,青馨居的2800套住房都经过简单装修,水电管线和基本厨卫设施一应俱全。购置基本家具,即可入住。

  汛期里 海绵城市建设交出精彩答卷

  今年汛期,武汉经历了历史罕见的强降雨。在青山区,受益于海绵城市建设发挥的作用,居民的日常生活秩序并没有受太大影响。

  临江港湾社区,是武汉市首个社区海绵城市改造项目。该小区建成至今已有10年,绿化损毁严重,雨水、污水管存在混错接现象。雨势稍大,该小区就会积水,对居民正常生活影响不小。

  如今的临江港湾社区,让人耳目一新。下沉式绿地、生态植草沟、高地位花坛等海绵城市标准绿化措施在小区内随处可见。它们不仅美观,还能对雨水进行净化,更能有效吸收雨水。

  即使有200毫米以上的降雨量,这些海绵化措施也能保证吸收70%左右的降雨,剩下的30%,会经净化再排出。青山区水务局负责人介绍,被吸收的降雨经净化后,除去一部分渗入地下外,还有一部分储存在地下的调蓄模块里,可用于自助洗车、绿化浇洒、道路冲洗等,方便居民的同时,让水实现循环利用。

  武丰闸,曾是青山地区从长江引水进青山港的关口。被彻底关闭封堵后,武丰闸内200余米长的河道水质恶化、臭味难闻,被附近居民称为城市“盲肠”。

  而今的武丰闸,已经成为拥有三级叠水的人工湿地。在这里,绿色开放的排水系统代替了传统的排水管道,并设置植草沟、雨水花园等景观,安置渗透铺装地面、雨水储存模块等设施。收集到的雨水被净化后,成为浇洒和景观用水。下大雨时,雨水从植草沟和雨水花园内设置的溢流口排进雨水管道,流入青山港,确保周边的安全。

  明年起,青山区将充分利用海绵城市试点政策、资金优势,加快推进武丰闸周边湿地雨、污水分流及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及1号、2号、青山镇泵站片区社区雨污系统改造工程。此外,青山区还将进一步完善海绵城市试点示范项目库。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结合“三旧”改造和老旧小区整治等契机,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力争通过3年努力,实现区内“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建设目标。

  策划 中共青山区委宣传部

  撰文 方培 何涛